教學(instruction)是對學習條件做出的精心安排,以促進學習者達到一定的預期目標。通俗地講,教學就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共同活動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是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和切入點。課堂教學能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基本功、教學風格和組織管理能力;能展示一個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人格魅力。有效教學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緊閉的心扉,放飛囚禁的情愫。本章主要介紹現代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任務;如何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質量觀;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等內容。

    第一節 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任務

    一、課堂教學的功能

    蘇聯教育家哈爾拉莫夫在《教育學教程》一書中指出:“學生的教養、發展與教育是教學的重要功能。”下麵,我們就從教養、發展與教育三個方麵對課堂教學功能加以分析。

    (一)教養功能

    教養功能是指以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豐富知識武裝年輕一代,教給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形成他們進行智力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技能和熟練技巧。在當代條件下,教養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影響他們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學會做人、做事,以更好地報效國家和人民。

    (二)發展功能

    發展功能是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空間觀念及審美感,並使他們獲得情感、意誌方麵的修養,使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操作能力獲得發展。其中個性意誌特征包括:堅定的目的性、果斷性、頑強性、自製力、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大膽、無畏、勇敢、堅強、守紀律等。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讚可夫十分重視教學的發展功能,他用自己多年的教育實驗證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還不等於他們獲得相應的發展;不能認為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獲得發展;必須在發展上狠下工夫,認真地使學生得到最理想的一般發展,包括智力、情感、意誌、道德品質和個性特征的發展,身體和心理的發展。他還說:“學生的一般發展,對於他們畢業以後從事各種活動的意義,無論怎樣估價也不會過高。”因為,無論綜合文化素質或發展人才創造力,其“達標”的基本法則是“學做人”,其基本規律是培養“非智力”因素比發展智力因素更重要。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成功的智力因素的作用僅占20%,而80%則是情感(情緒)的作用,即所謂“情商”重於“智商”。

    (三)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學性質體現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的教學的客觀規律。當前,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與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結合的規律;教學與發展相互促進的規律;教學過程是學習的過程、發現的過程和創新過程的統一等基本規律。另外,年輕一代通過不同的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接受自己所處的社會和本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在我國,年輕一代通過素質教育,要成為具有“四有”和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堂教學的任務

    明確課堂教學任務關係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內容和方向,是正確製定和深刻理解各科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蘇聯著名教學理論家、克魯普斯卡婭獎金獲得者奧尼舒克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首先必須明確課堂教學的任務是什麽,不解決這個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缺乏方向,衡量教學效果也缺乏標準。”教學任務是根據國家教育目的、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認識發展水平,以及教學本身的社會功能確定的。知識、能力、習慣和素質協調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傳授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即所謂的“雙基”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實現其他教學任務的基礎。技能是指運用一定的知識,通過練習而獲得的能夠在實踐中順利完成某種任務比較穩定的係統的動作活動方式。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他們從事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經常要用的一些具體的行為方式,如閱讀、計算、解題、寫作等。智力技能是指學生主要借助內部語言在頭腦內部進行智力活動的形式。操作技能或動作技能,主要是指由骨骼、肌肉和相應的神經係統參加,由外部操作活動表現出的技能,如寫字、繪畫、唱歌、體育運動等技能。技巧是指技能經過多次練習而達到熟練的程度。在技巧階段,動作達到自動化、去掉技能階段的緊張和不必要的動作。技能技巧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識掌握為基礎,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為進一步獲得知識提供有利條件。

    (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和增強體力

    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和增強體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特別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更是當代教學論最為關注的部分。

    發展學生智力是順利進行學習的必要條件。通過教學,使學生把從外在獲得的知識、技能技巧順利地轉化為他們的精神財富。學生若沒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不經過觀察、記憶、想象、思考等複雜的認識活動,是不能實現這種轉化的。同時,為使學生適應今後科技的飛速發展從事物質生產、科學實驗等工作,教學尤其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智力。

    能力是勝任某種工作(或職務)的主觀條件,即必備的基本知識、技能技巧、態度和價值觀念。“雙基”是能力的業務素質,而態度和價值觀念是能力的政治思想素質,而且是常常被忽視的方麵。當代大學生應主要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基本能力。這些能力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綜合性雙重特征。學習能力包括獲得知識的所有能力:自學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等。實踐能力包括: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適應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創新能力需要發散思維,更需要想象力,在課堂教學上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人們把在活動中各種能力的相互結合稱為才能。才能和能力主要是用來做事。

    體力指人體活動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體活動的力量、靈敏、速度、耐力等。體力發展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或一貫製,隻用一種語調等都會使學生產生視、聽覺疲勞和心理疲勞,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靈敏度降低,效果變差。所以,發展學生體力也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提高學生素質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以及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努力、學習和社會實踐,把從外在獲得的知識、能力內化於人的身心,升華形成穩定的基本品質和素養。素質有遺傳性、多樣性、個性差異性、相對穩定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素質就是讓學生全麵發展,做一個符合時代進步的現代人,即: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具有開拓進取的創新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隻單純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注意培養他們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

    (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心理學認為,習慣對於性格的形成和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習與性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性格是人對待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的總和。諺語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又說,教育影響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的形成對於性格有著多麽重大的意義,而習慣來自於行為的不斷重複,因此,養成良好的行為對於習慣的形成有著決定的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麵說,隻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他格外強調養成善於自學的好習慣,他說:“同學們一定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學會了自學的本領,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充實、自我修養,成為有益於人民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除此之外,葉聖陶還要求青少年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熱愛勞動、不怕困難的好習慣;謙虛謹慎、團結互助的好習慣;不知道就詢問,就得翻查的好習慣;精密觀察、仔細認真的好習慣;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好習慣;正確運用語言的好習慣;以及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有規律的好習慣,等等。因為,教育不能脫離教學,教學不能沒有教育,所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

    第二節 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質量觀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衡量大學辦學成效的根本尺度。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和切入點。因此,討論什麽是課堂教學質量及樹立怎樣的教學質量觀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課堂教學質量及質量觀

    教育質量是什麽?曾經是人言相殊,很難對教育質量下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教育會議所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重的範疇,它應當涵蓋全部功能和活動:教學與課程、研究、師資、學生、校舍、設備、社區服務和校內管理。”要“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此後,我國學者就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樣性質量觀(自然屬性)、發展質量觀(時代屬性)、管理質量觀、全麵性質量觀、特色質量觀、服務質量觀、“共贏”質量觀,等等。

    課堂教學質量是什麽?由於課堂教學的多樣性、複雜性和創造性,人們對其質量(效果)也很難下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但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廣大師生對課堂教學質量有一個較明晰的理解和追求。我們還必須為其下一個個性的定義,這就是:課堂教學質量就是以教學理念為先導,以教材為基礎,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實現知識、能力、習慣和素質的協調發展。這個定義有三層含義:①把課堂教學任務作為衡量教學質量優劣的根本依據和標準。②抓住了重點,體現了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內在(決定)因素——理念、教材、教師和學生。③體現了多樣性的教學質量觀,因為這個定義沒有對知識、能力、習慣、素質作具體的規定;對實施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的途徑、方法和手段也未具體要求,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教學質量,如發展質量、相對質量、特色質量、服務質量,等等。

    什麽樣的課堂教學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人們對此認識並不統一,其實質是一個教學質量觀的問題。課堂教學質量觀問題,是教育(學)思想觀念的核心問題。根據現代教學論和長期的教學實踐,符合教學規律和時代發展要求的課堂教學質量觀應該包括以下要點:①既要重視知識傳播的質量,更要重視全麵發展,特別是能力、習慣、道德品質、意誌情感和個性特征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提高。②既要重視教的質量,更要重視學的質量。教師要教書育人,既善為“經師”,更善為“人師”;學生不僅要獲得智力發展,更要獲得全麵發展。③既要重視結果質量,更要重視過程質量。如果沒有過程的質量保證,預期目的或目標就難以實現,結果的質量保證很難說不會落空。④既要注意教學方法,更要講究教學藝術。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講究科學方法不行,不講究教學藝術也不行,割裂二者的關係就不能提高教學質量。⑤必須更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標準不更新、不統一,是產生質量意見分歧、課堂教學改革難以推進的認識根源。新的教學質量評價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⑥必須與時俱進。教學活動和人的發展決定了教學質量不是處於凝固的狀態,必然隨著時代和社會進步不斷向前推進。總之,這種教學質量觀是一個內涵豐富、先進正確的質量觀的科學體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