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林

    榆林小曲是陝北榆林城內現仍在唱響著的明清江南俗曲。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霍向貴、喬建中先生先後收集、整理、研究榆林小曲,發表了精辟的論述(詳見霍向貴編《榆林小曲集》,陝西旅遊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3年,筆者依據有關文獻記載曾赴浙江嘉興、湖南衡陽、耒陽實地調查,以為榆林小曲原本是隨著南官北坐被帶至榆林專供官署及眷屬娛樂的明清江南俗曲,後由官邸傳入民間,榆林民間藝人便成為這朵異地奇葩的育花人,榆林城內市民便是這江南異草生長、繁衍的肥沃土壤。於是,明清江南俗曲便在塞上古城榆林紮了根,成為榆林城內市民不可或缺的夥伴——榆林小曲。榆林小曲與明清江南俗曲有親緣關係,它們是“同根共屬”。(參見拙文《民歌島——榆林小曲》,入編《陝北民歌研究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5年冬,應中國音樂學院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庫項目組之邀,榆林小曲演唱隊進京參加了“榆林小曲研討會”,並先後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作了專場演唱,“榆林小曲是明清江南俗曲”已成為音樂界諸多專家學者的共識。我們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擴大、深入,對榆林小曲的上述定位將會找到更多更具說服力的證據,榆林小曲的價值將會得到進一步認可。

    榆林小曲今後應如何發展?帶著這一問題我們調查了榆林小曲以往的傳承情況及小曲的現狀,提出了一些有關發展的問題,現報告如下:

    一、榆林小曲的傳承及傳播

    (一)榆林小曲傳承譜係

    榆林小曲曆來沒有職業班社,沒有以此為業的職業藝人;但隨著一代一代的傳承,藝人間形成了一定的傳承關係。

    “據80餘歲的夙儒史書博老先生記憶,‘榆林小曲’(即明清江南俗曲——引者注)是由官邸傳於民間,最初傳入民間的人當是李殿魁、李國禎、李芳祖孫三輩。殿魁原在總兵衙門任職,參與官邸音樂的彈唱。殿魁之子國禎與妻譚氏繼承了父業。與國禎同時學藝的當地人先後還有國禎的兒子李芳(家傳琵琶、三弦、秦箏)、白如山白子霖父子及孫茂林、盛千、秦俊業、陳俊德、孫阮等。”

    榆林小曲從官邸傳至民間之後,於清末民初(1909—1914)期間,榆林城內學唱(奏)小曲蔚然成風。學藝者有:王才德、高儀丞、王級三、王子英、王尚卿、王敬、王子和、謝玉長、朱四玉、張雲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繼先、葉子豐、朱崇義、朱懷義、朱學義。之後,相繼學藝的還有:賀建良、李茂、文子義、謝天使、胡英傑、吳天華、羅新民、賈和亭、周回賓、王鼎卿、李定齋、趙崇厚、秦四應、陳元娃等。他們中多數成為榆林小曲的著名藝人。

    建國後,榆林工人俱樂部於1950年舉辦了第一期小曲學習班,由已故著名藝人張雲庭口傳心授,培養出40餘名男女學員:吳春蘭、喬玉秀、高文霞、薛文華、宋秀蘭、胡治華等。1985年,原榆林縣政協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小組”,編輯並內部出版了《榆林小曲專輯》,整理、記錄小曲55首,曲牌10首。與此同時還組建了半專業性的演唱隊;已故著名藝人胡英傑傳教了李天明、郭紅豔、梁梅、侯亞惠、張雲麗等20餘名徒弟,2002年,林玉碧、葉萬秀傳教喬文新、喬忠誠、王豔、白秋芳、尤蘭芳等,成為榆林小曲新秀。2005年,在“榆林小曲研究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會”,將渙散的自娛班提升為有組織的民間業餘娛樂活動社團,聚攏了老中青50餘名會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