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榆林小曲的傳承方式

    榆林小曲多數藝人為師傳,部分藝人為家傳,亦有二者兼有之。如“榆林小曲研究會”會長王青,祖父王級三是銀匠,榆林小曲著名揚琴演奏藝人,當年他的“慶興銀爐”就是榆林小曲的中心;父親王子英也是銀匠,榆林小曲著名琵琶演奏藝人(同時長於揚琴、古箏、三弦、京胡),曾先後多次參加省內、國內匯演;王青繼承了祖父、父親琵琶、古箏、三弦等彈奏技藝,又師從白葆金、朱學義、羅新民、周延甲學彈古箏,一專多能。榆林小曲無論師傳還是家傳,均為口傳身教“自然傳承”,這使榆林小曲獨特的聲腔韻味、彈唱技藝一代又一代地較完整地傳承了下來。可以這樣說,即使以後的小曲傳唱者文化素質提高了,會識簡譜了,也不能不靠口傳身教的“自然傳承”方式傳承,否則,榆林小曲將會變得索然無味,因為“民歌經過記錄韻味就喪失大半”。

    (三)榆林小曲的傳播

    榆林小曲傳唱範圍隻局限於榆林城內,後借助媒體傳遍全國。1953年,榆林小曲著名藝人胡福堂、王子英、冉繼先、文子義等首次走出榆林城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觀摩演出,將小曲奉獻給了西安人民和藝術界。1957年,胡福堂、王子英、冉繼先、白葆金、吳春蘭、喬玉秀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藝術觀摩演出,演出後喬玉秀回榆其他五位藝人進京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並獲優秀獎,榆林小曲走向了全國。1960年,王子英、朱學義、羅新民、王金湯、李振業等著名藝人參加了陝西第二屆職工文藝會演。同年,王子英、胡英傑、羅新民、白葆金、冉繼先、文子義、張雲庭等接受了陝西音樂工作者的采訪,傳教了中央芭蕾舞團抵榆學習榆林小曲者一月有餘。文化大革命期間,蘭州軍區政治部歌舞團關政委專程抵榆采錄了榆林小曲。1980年,陝西省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並播放了榆林小曲。同年,西安音樂學院周廷甲教授、省文化廳李世斌抵榆采錄了小曲中“榆林古箏”曲。1982年,榆林小曲再度進京演出,“一曲未終滿堂喝彩”,被譽為“沙漠綠洲裏一泓甘泉”。1984年,文化部藝術研究所副主任喬建中抵榆錄製了榆林小曲,並向外作了專題介紹。之後,中央電視台《望長城》、《走遍中國》攝製組,西安電影製片廠《陝北是個好地方》攝製組,陝西電視台《西部之樂》攝製組等,先後抵榆采錄了榆林小曲。2005年,應中國音樂學院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庫項目組之邀,榆林小曲演唱隊進京參加了“榆林小曲研討會”,並先後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作了專場演唱。至此,榆林小曲登上了首都高等學府音樂殿堂,音樂界專家學者應諾“承擔共同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

    榆林小曲的傳播,宣傳了小曲,促進了小曲的傳承與發展。

    二、榆林小曲的發展

    (一)榆林小曲發展的簡單回顧

    榆林小曲從它成為榆林城內市民不可或缺的夥伴那時起一直在傳唱著,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著。有的發展是一種進步,為人們所認可接受,有的衍變不可取,應予正確引導。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20世紀50年代初,榆林小曲培養出了第一批女藝人,她們用自然聲(真聲)演唱,一改以往全部由男藝人用假聲假唱的單一格局,使榆林小曲變得多姿多彩,步入了新的時代。這是榆林小曲在發展道路上樹起的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裏程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演唱榆林小曲的藝人中,女多男少,陰盛陽衰,證明了這一發展是正確的,是有前途的。可以想見,榆林小曲的女藝人們,在今後小曲的傳承中,將會毫不遜色地撐起半邊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