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輕歎一聲,語重心長。“將軍,你驚才絕豔,決勝於兩陣之間,屯田於大江南北,短短數年而荊豫揚三州安定,下賴將軍以安者以千萬數,勝張角何止千裏?既有鳳鳥之名,又得仙人之會,此乃將軍仁德所致。若能得仙人傳授太平之經,建萬世之太平,功德無量,非唯將軍之福,亦下之福也。”

    看著張昭殷切的目光,孫策心中恍然。君臣父子的綱常之所以列在最後,是因為迫切,張昭要特別予以強調。解決了燃眉之急,在張昭的心裏,於吉的到來更有意義。這不僅僅是見見仙人,開開眼界,或者能否長生久視,而是關係到萬世太平的大事。

    這才是儒門的最高目標,儒生的共同願景。

    以太平為名,以經書自稱,又由仙人傳承,對相信神仙的張昭來,這簡直就是命的代名詞。有了於吉和太平經的加持,他將來就算是真想再進一步,張昭也不會覺得意外。看他此刻的神情,他雖然還在為關中的朝廷盡綿薄之力,心裏應該有所準備了。

    他特地來談這件事,也許是擔心他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必須親自出馬。在他眼中,郭嘉、龐統等人雖然智計百出,但學問修養都不足,未必能有這麽高的見識。事實也正如他所料,到目前為止,郭嘉、龐統都沒有提到這一點。他們最近的注意力全在當前的下局勢,根本無暇關注長治久安,更沒把於吉、太平經和萬世太平聯係起來。

    孫策忽然明白了,為什麽《三國誌》裏郭嘉不能和荀彧等人同傳,龐統不能和諸葛亮同傳,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官職不夠,還因為他們眼界不夠。他們的實踐能力很強,但理論高度不足。

    孫策一時沉默。他自己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張昭來提醒一下,他很可能會錯失這次機會。他也有些撓頭。《太平經》的名頭很響,後世研究的人也不少,但他卻沒有涉及過。他隻知道傭太平經》這部書,對內容卻是一無所知。於吉真要是和他討論《太平經》,他肯定抓瞎。

    “張公,你了解《太平經》嗎?”

    張昭搖搖頭。“《太平經》是仙人傳授之書,先是藏於深宮,後落於張角之手,我哪裏有機會得見。你麾下不是有黃巾軍嗎,他們不了解?實在不行的話,你問問陳逸,他和襄公矩(襄楷)交往頗深,應該有所了解。”

    見孫策苦笑,張昭思索片刻,又道:“將軍不必多慮,仙人既來,自然是對你有所期望,卻不會奢望你能精通《太平經》,若是如此,他又何必來?將軍讀書本來就不多,仁孝發乎自然,屆時隻需秉心而言,虛己請教,就算有什麽應答不當,仙人也不會計較的。”

    孫策恍然大悟,向後退了兩步,收起笑容,恭恭敬敬的施了一個大禮。

    “多謝張公指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