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接受了張昭的建議,要重視這件事,但他卻拒絕了張昭讓他去迎接於吉的建議。

    長安有個皇帝已經夠煩的了,再多出來一個教主,那不是找罪受麽。善待於吉是為了人心,他自己可沒有把於吉和太平經當救世主的打算。主次不能亂。想讓他對於吉俯首而拜,還不如讓他向長安的子稱臣來得實際一點,至少還有那麽一星點可能,雖然無限接近於零。

    起來也是光武帝自己作的孽。秦漢以來,理性漸增,神仙方術本來已經在走下坡路,在東漢逆勢反彈和光武帝推崇圖讖有一定的關係。作為有知識的精英階層,儒生一方麵接受了董仲舒的人感應,又迫於圖讖的壓力,先秦儒家首重人事的理性被進一步壓製,各種方術甚至巫術大行其道,神秘主義橫行,五德終始甚器塵上,東漢中葉,土德當代火德的理論已經成為社會公論,人們公然談論,毫無忌憚。

    而神仙方術最盛行的地方就是東方,叛亂大多來自東方也就不奇怪了。

    麵對張昭的懇請,孫策,你真想去就去吧,你是汝南太守,於吉到你的轄區,你迎一下也不算過份,既可以先和於吉接觸一下,又能維持一下秩序,避免發生意外,或者有人想混水摸魚。

    孫策沒有告訴張昭,滿寵早就趕過去了,彭城相徐緄、沛相杜襲也是一路陪同,直到把於吉送出境,張昭到現在還沒有相應的安排,反應未免太慢。他本來想安排別人去的,現在張昭主動請纓,他也樂得順水推舟,盡可能減少對大軍的幹擾。

    張昭正中下懷,隨即起程。

    孫策把張昭的消息轉達給郭嘉、龐統等人。張承也在座,聽到張昭關於《太平經》的意義時,露出一絲訝然。他這個神色變化很短暫,但是孫策看得很清楚,猜測張承應該也沒準備。父子之間肯定會互通消息,有時候張承還要向張昭請教,但什麽能,什麽不能,相信他們還是有數的,並不是無話不談。

    郭嘉還是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於吉再能煽動百姓,還能比張角強?他連師道都不如。張角能煽動八州,組織起上百萬的黃巾軍,師道也能占據巴蜀漢中,讓朝廷和曹操都不敢掉以輕心,於吉一個人又能如何?他還能讓這些人跟著他造反?

    他的觀點比較契合孫策的看法,可以利用於吉,但不能被於吉利用。聖人以神道設教,為的是服下萬民,而不是自己服膺於神道,祭酒可以有,祭司淪為太常已經幾百年了,沒必要再重新拔起來。不僅神道如此,儒家的理念也是如此,治下還是當王霸雜用,不可純任德教,更不可把希望寄托在神道。

    至於太平經,郭嘉也不覺得有那麽神。太平的願望是下人共有的,這沒錯,儒家也講三十年致太平,神仙家以太平為名的書數不勝算,但大多荒誕不經,這什麽太平經也不會例外。

    郭嘉向來不信命。人感應在他看來隻是鬥爭的手段,從來不是事實。這也難怪,他雖然讀儒家經典,卻不是一個純儒生,他還有法家的學問、兵家的學問,而法家、兵家都相對務實,空談理論會死饒。

    龐統的意見和郭嘉差不多,隻是提醒孫策要留心各部將士的動向。這些將士也是普通人,他們不會不受輿論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引起軍心不穩,不利於當前形勢。凡事要從正反兩方麵一起考慮,於吉來會既可能是好事,也不排除是陰謀,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