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技術差距啊。荀諶越想越緊張。他看著對麵泰然自若的郭嘉,有點相信郭嘉的誠意了。郭嘉的確沒有謊,他們的確有速勝的能力,孫策不答應劉和的講和,隻肯接受劉和的求和是有底氣的,絕非狂妄自大。當然,有實力未必就一定有施展的機會,時間是關鍵,如果袁紹攻擊豫州的行動足夠迅速,孫策未必有時間騰出手來攻擊劉和。這可能就是孫策要逼劉和投降的原因所在,否則他完全可以兵臨城下,臨陣迫降,而不是用這樣的方法給他施加壓力。

    劉和還有機會。

    荀諶暗暗寬慰自己,有意無意地與郭嘉起了閑話,借以平複自己剛才被巨型拋石機激起的波瀾。

    ——

    孫策走進軍謀們的船艙,看了一眼,沒找到郭嘉,便問了一句。“仲嗣,郭祭酒還沒回來?”

    當值的張承站了起來,躬身道:“還沒有,將軍需要我去請他嗎?”

    “不用,有沒有新消息來?”

    “暫時還沒櫻不過祭酒吩咐過,這幾日有重要消息到,一到就給將軍送去,不準有耽擱。”

    孫策點點頭。既然郭嘉已經安排好了,他就不用擔心了。他麾下軍謀雖然有三十多個,但有經驗的軍謀大多因功陸續分配到各部去了,剩下的人以新人居多,真正能把關能力的還是郭嘉和龐統。閻行成親,龐統看得眼熱,也盤算著趁這次休整把親結了,這兩趕去南陽了。郭嘉去和荀諶交涉,他手下就沒有人掌握機密,隻能由張嗣暫時頂上。

    孫策也是難得有空,和張承聊了幾句。“在平輿還適應吧?”

    張承不卑不亢,從容回答。他們舉家遷到平輿有兩年多了,生活得非常安定。張昭做汝南太守,沒什麽突出的功績,但也沒出什麽大亂子。去年劉和入境,算是一場大劫,張昭原本打算引咎辭職,卻被孫策否決了。他們兄弟也過得很安定,他的弟弟張休還在讀書,他早兩年,已經出仕了,在太守府做了幾個月,現在又被孫策招到軍謀營。他剛接觸軍事,有很多東西要學,不過他年輕,腦子靈活,又能吃苦,學起來很快,這才兩個月時間就被郭嘉提拔為當值軍謀。

    “令尊還滿意吧?”

    “家父很少誇獎我們兄弟,不過不批評就是誇獎,我想他應該是滿意的。”張承難得地笑了一聲:“不過他真正滿意的還是我從兄。”

    孫策很驚訝。張承的從兄張奮不喜歡讀書,卻喜歡機械技巧,去了一趟南陽後,不顧張昭的強烈反對,放棄了經學,一心投入木學研究。他進步很快,兩年前就做了黃月英的助手,負責新船的監製。黃月英去吳郡後,他去吳郡數月,幫助黃月英帶出一支工匠隊伍後就返回平輿,現在是平輿木學堂的負責人。

    張奮的成績很好,但張昭卻對他當初的決定一直不快,聽有近一年時間都沒和張奮見麵。現在聽張承張昭對張奮最滿意,孫策很好奇,也想多聽聽原因,他很想知道張昭改變態度的根本原因。照理,張昭這個年齡和地位的人是很難改變觀念的。

    “來聽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