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經常和軍謀們聊。他們年齡差不多,有的比他還大幾歲,知道君臣有別,但嚴格遵守的不多,於他而言,這是發乎自然,於其他人而言,既可以他是輕佻無威儀,也可以他平易近人,關鍵就看你怎麽看。反正嘴是兩張皮,怎麽都有理。

    好在孫策屠門的凶名在外,真敢和他隨便的人還真不多。張承算是其中之一。張昭教授孫策的弟妹讀書,有時候孫策也去聽講請教,執子弟之禮,張承和他有同門之誼,也知道孫策是個什麽樣的人,並不懼怕他。他能在孫策幕府中迅速崛起,也有這個原因在內。

    人脈也是資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在這方麵,張承有著別人難以企及的先優勢。現在孫策主動找他聊,談的又是他父親和從兄的事,他當然要好好表現一下,無需誇張炫耀,娓娓道來即可。

    張昭對張奮的選擇一直耿耿於懷,直到今年年初。劉和等人入境後,各地都蒙受了重大損失,不少地方出現了糧食短缺的情況。為了盡快恢複生產,不影響春耕,太守府下令賑濟百姓。張昭四處奔走,想盡各種辦法籌集糧食,從世家、豪強手中借,從依附劉和的世家、豪強手中搶,將沒有被劫的縣調撥,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派人去潁川求援。

    籌集糧食的辦法有很多種,但歸根到底,還要越受害百姓的手鄭運輸無非兩種:一種陸路,一種水路。陸路用車,水路用船。車載重,用人多,但是能適應不同地形。船輕重大,用人少,但受限於地形。就在張昭猶豫不決的時候,張奮出現了,他拿出一張規劃好的路線圖,請張昭下令各地按圖轉運。

    張昭開始沒當回事,死馬當作活馬醫,就按張奮的去做了。結果發現,這個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網絡運行得非常好,不僅相互之間幹擾,也將沿途鄉裏的負擔做到了基本均衡,沒有出現某地負擔極重,而其他地域地沒負擔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張奮設置了幾個集結點,要求各縣將糧食越那裏就行,不需要直接越目的地,剩下的任務由他安排的船隊負責。

    他安排的船都是新船,載重多,操作簡便,還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即使遇到股盜賊都可以自保。

    總而言之,張奮用他的聰明才智向張昭證了一點:做技術一樣可以造福百姓,而且立竿見影,效果極快,不需要期年就能見效。在隨後的春耕中,張奮主持的木學堂又拿出了幾件新農具,尤其是改進後的犁,隻用一頭牛,一個人操控,解決了轉向不便的缺點,效率也高,一人一牛,一能耕五六十畝。不僅能耕地形規整的大田,還能耕陂畔坡前的不規整田。因為這些發明,汝南今年雖然逃失了不少人口,但耕地空餘的卻不多。

    有糧心不慌。春耕的及時順利進行不僅保證了秋收的可能,也對穩定人心起到了不的作用,減輕了張昭的負擔,也讓他真切的感受到了木學堂的作用,不僅僅是做幾件新奇產品這麽簡單。

    孫策很滿意,但是也有疑問。若非張承提起,他絲毫不清楚張奮立下了這麽大的功。張昭一句都沒提過,袁權也沒提過。按理,木學堂雖然歸太守府統屬,但大部分技術成果要經過作坊批量生產,袁權、麋蘭應該很清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