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而整潔的大殿之上,子居中而坐,不其侯、侍中伏完坐在左側,荀彧坐在右側。不知不覺之中,子的身體已經調整了方向,正對著荀彧,雙手按在大腿上,身體微微前傾,虛心受教。

    伏完眉心微蹙,也盯著荀彧,不住的點頭。接連幾日問對,荀彧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剛剛而立之年的年輕人不僅容貌姣好,身帶異香,而且言談舉止得當,既不失名士風度,又不給他倨傲之感,進退有禮,恰到好處。更重要是他有見識,起史事不僅條目清晰,而且頗有創見,非俗儒可比。

    荀家有子弟如此,豈能不興,荀淑、荀爽後繼有人啊,一連幾代出現才俊正是家族興旺的前奏。雖然荀彧的身上有殉的血脈,可是不知內情的人又有幾個能看得出來呢,何顒稱其為王佐之才,所言不虛。他舍棄袁紹,從冀州來到長安,向子效忠,大漢也許能夠再次中興?

    子年方十二,身材瘦,看起來比同齡人孱弱得多,但他長得眉清目秀,特別是一雙眼睛很有神,明亮中帶著遠超實際年齡的沉穩,很好的掩飾住了心中的不安,卻又流露出一點濃得化不開的哀傷,讓人心疼。

    “令君所言,皆如金玉,令人茅塞頓開。還請令君解當前形勢,解下萬民於倒懸。”

    荀彧點點頭,端起案上的耳杯,呷了一口水,潤潤有些幹的嗓子,同時整理一下思路。連續幾日為子解史事,等的就是今進言。能否成功,在此一舉,容不得一點大意。子雖然年幼,但聰慧過人,有著同齡人不具備的成熟。這讓他很驚訝。他曾在宮裏做過幾個月的守宮令,聽過這位董侯,也知道先帝喜歡他,甚至為他取了一個“協”字作為名字,意思是這個皇子和他像,有意傳位於他。

    當時荀彧沒見過董侯,而且覺得子是胡鬧。若非如此,大將軍何進也不至於鋌而走險,鬧出那麽大的風波,導致朝政混亂。可是現在與子談了幾後,他忽然意識到先帝是對的。劉協的確和先帝很像,他做子比少帝劉辯更合適。

    也許這就是意?中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聰明才智,更需要堅忍的心性,就像光武帝一樣,該勇時勇,該懼時懼,該忍時忍,才能克服困難,成就大業。劉辯雖然談不上笨,但他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資質。先帝傳位於劉協的想法無法通過正常方式實現,最後卻由董卓來完成了。

    “陛下以為,當前的形勢和光武帝起兵時的形勢相比如何?”

    子默默地點零頭。“略勝一籌。”

    “陛下以為,關中與漢中相比,又如何?”

    “有過之而無不及。”

    “陛下所言甚是,如此,陛下又勝高皇帝一籌。高皇帝以沛公起兵,智不過蕭何、曹參,武不過樊噲、夏侯嬰,而對手則是六國之後,還有項梁、項羽叔侄這樣的奇才,卻能一統下,肇立大漢四百年下。光武帝不過一農夫,初次上陣時隻能騎牛,劉演被殺,他無力報仇,隻能隱忍偷泣,最後卻能剪除群雄,中興大漢。如今陛下坐擁四百年積恩,八百裏秦川,名臣誌士無數,又有何事不可成?”

    子連連點頭,示意荀彧繼續。伏完在一旁聽了,雖然並不完全同意荀彧的看法,覺得他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卻也覺得他這些話很提氣。當前的形勢再難,還能比高皇帝、光武帝起兵的時候難嗎?袁紹、孫家父子再強大,還能比當初的六國之後、項氏叔侄強大嗎?困難是有,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