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疆域廣大,事務繁多,而法家嚴苛,力爭事事盡在掌握之鄭於君主,則事必躬親,苦不堪言,秦始皇日夜批決文書,至夜不得休息,卻不肯分責於人,隻為大權在握。後世之君要麽能力不足,隻能委任身邊親信,要麽不堪其苦,荒殆朝政。所以始皇帝五十而身故,二世數年而國亡。”

    孫策腦中靈光一閃,一下子理解了張紘的意思。

    秦始皇五十歲就死了,以皇帝而言,他的壽命不算長。這其實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皇帝多短壽是沒錯,但秦始皇不在此粒除去個人因素,皇帝多短壽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近親結婚導致先不足,按後世科學法,就是在基因上致病幾率就高,二是女人太多,不夠節製。但秦始皇並非如此。他的父母不是近親,他從又在趙國長大,身體很好。他宮裏女人雖多,兒女也不少,但他並不算好色,他甚至沒有立皇後,也沒有特別寵愛哪一個妃子。

    有幾個長年工作到深夜的人會將精力浪費在女人身上。

    他本該可以長壽,但他長期高負荷的工作量摧毀了他的健康。他實際上是累死的。考慮到他晚年的求仙問道,大致可以斷定他四十以後身體就江河日下,求仙問道與其是想長生不老,不如是想恢複健康。

    對於一個男人來,三十到四十歲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受點累也看不出來,一旦過了四十,健康狀況就會凸顯,如果不加以注意,往往會早夭。秦始皇如此,眼前的郭嘉也是如此,他死的時候還不足四十。以前他一直以為郭嘉早夭是因為先不足,現在想想,工作量太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他剛剛掌握豫州,細作隊伍也不過百餘人,郭嘉已經忙得很少有正常休息的時候了。

    比郭嘉更典型的例子還有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鞠躬盡瘁的代名詞,他是標準累死的。他死的時候五十四歲,看起來不算早夭,可是如此考慮到他是在劉備死後才獨攬大權,前後也就十來年的光景,其實和郭嘉在曹操帳下效力的時間差不多。如果他剛剛出山就被劉備付以重任,也許劉備的爭霸之路會順利一些,但諸葛亮大概也會死得更早。

    巧得很,他也是法家,喜歡事必躬親。

    張紘注意到了孫策的臉色,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至少是有所領悟,既驚訝又興奮。書讀得多不代表懂的事就多,還要看悟性,而悟性是生的。張良為別人解《太公兵法》,懂的人寥寥無幾,為劉邦解,劉邦卻是一聽就懂,這就是悟性。張良決定追隨劉邦,正是看中了劉邦的悟性。

    顯然,孫策的悟性也很高。

    “於君如此,於國家也是如此,事無巨細的背後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法家以編伍之法勒民,獎勵耕戰,亦出於此。其善在於能盡全國之力,並力所向,不遺一人,所以秦之民雖不多於六國,而秦能滅六國。其惡則在於竭澤而漁,民不聊生。大爭之世,尚可勉強為之,六國既滅,又南討越,北征胡,連年不休,下苦秦,所以陳勝才能揭杆而起,登高一呼,而強秦土崩瓦解。”

    張紘伸手指指北麵。“大澤鄉離此也不遠。以史為鑒,豈是一句空言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