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俊出任樞密使、蔡邕出任大學士不同,黃琬這個大長老引起了不少的爭論。原因很複雜,大致可分為表裏兩種,表是黃琬沒有在吳國任職的經驗,而且是個降臣,他能不能理解吳國的新政,很多人表示懷疑。裏是黃琬是新出的官員考核體係製定者,他將他祖父黃瓊初創的考功四科發揚光大,製定了很多細則,讓各級官員很不適合,招致了不少怨言。

    雖然不服的人不少,但也沒人能推出一個更合適的人選。國是院有個硬性標準,必須是五十以上的致仕官員,致仕前官至二千石。換句話,進了國是院就不會再出任實權職位,別吳國眼下沒有這麽多的老臣,就算有,也沒人願意進國是院,他們還想再做幾年有實權的官,為大吳發光發熱呢。

    鬧騰了幾之後,大家也都漸漸接受了事實。除夕夜的新年大饗時,朱俊、蔡邕、黃琬就坐了孫策身邊,接受眾臣恭賀。楊彪雖然辭掉了首任大長老的榮譽,甚至沒有來建業,但孫策還是給了他一個榮譽席位,由袁夫人代替,與朱俊三老坐在了一起。

    宴會上,孫策正式宣布,從明日起不再使用長安朝廷的年號,改用吳國自己的紀年,即大吳七年。

    眾人心知肚明,這是與長安朝廷分割,準備建國的鋪墊,孫吳建國已經正式提上日程,當即山呼萬歲。聽到這潮水般的呼聲,朱俊、蔡邕、黃琬三人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還是有些心酸。那個他們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大漢王朝從現在開始就要成為曆史了,剩下的時間不過是如何退場而已。

    雖然很多官職還沒有敲定,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明眼人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和周瑜並肩坐在了朱俊的身後,他們是樞密院的軍師和將領的代表。坐在蔡邕身後的兩人卻是徐嶽和黃承彥,一個是務虛的代表,一個是務實的代表,同時也表明了孫策對學術的態度。

    坐在黃琬身後的兩人卻有些麵生,很多人沒認出來,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一個是張勳,一個是於吉。張勳原本在江南屯田,年紀大了,剛剛致仕。他這幾年屯田對安定荊南起到了不的作用,尤其是安置關中流民功勞不。於吉則是有名的活神仙,在中原四處傳道治病,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普通百姓中有不的影響。

    看到這兩人,不少世家代表心裏都有點打鼓。很顯然,孫策請這兩個人坐在黃琬身後,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兩點:一是土地問題不能討價還價,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關心的人群,違背這兩點的都有害國家大事,都是和新朝作對,絕不容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