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接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將路粹的文章付印,大量派發。

    數日之間,長安轟動。

    禰衡寫文章向楊修挑戰,楊修避而不戰,一點回應也沒有,禰衡以為占了上風,又連發數篇,來勢洶洶,楊修也沒反應,甚至連原本寫的文章都停了。見此情景,不僅禰衡得意,就連觀戰的看客都覺得楊修外強中幹,不過如此,遇到真正的對手根本不敢應戰。

    路粹的文章一出,大家都明白了。原來楊修不是不敢應戰,而是不屑應戰。禰衡原來是這麽個東西啊,是個人都不願意搭理他。別的都可以原諒,自比聖賢這一點觸及了絕大多數饒底線。就孔融本人而言,這已經不是狂妄,而是不敬。

    大家可以原諒他口無遮攔,可以原諒他作威作福,可以原諒他在北海相任上政績一塌糊塗,但是不能原諒他以孔子自居。孔子不僅是儒門聖人,更是孔融的祖先。連自己祖先都不尊敬的人,怎麽可能得到別饒尊敬?依附他的禰衡,又能是什麽好貨『色』?

    人而無恥,不死何俟!

    孔融、禰衡收到文章時,一看到作者署名就有些不安。路粹原本是袁譚的部下,他們在鄴城的那些事,路粹知道的還真不少。再看內容,果然不出所料,直接將老底揭了,一點麵子也沒給他們留。禰衡氣得暴跳如雷,破口大罵路粹欺人太甚,當時就要收拾行李,去襄陽找路粹決鬥。

    孔融有經驗得多。他攔住了禰衡,對禰衡,貶低對方人品不過是論戰的前奏,真正的戰鬥還沒開始,你跑到襄陽有什麽用?路粹躲在襄陽城裏,你可能連他的麵都見不著,不定惹怒了孫策,直接讓人把你砍了,扔進漢水。你稍安勿躁,看他們有什麽後續的招數,再逐條批駁就是了。

    禰衡覺得有理,勉強忍住了。

    孔融勸住了禰衡,自己心裏卻有些不安。他覺得這次可能惹了麻煩,卻不清是什麽樣的麻煩。路粹不可怕,可怕是路粹身後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學問淵博的當世通儒蔡邕,一個是武力強橫的大將軍孫策。有這一文一武撐腰,路粹的底氣不是一般的足,即使他和禰衡聯手也未必有勝算,更何況長安還有一個打遍朝堂無敵手的楊修。

    孔融想來想去,覺得有必要向袁譚求援。他在鄴城做過幾客,與袁譚有點交情,也知道大儒鄭玄就在鄴城,朝廷一直希望袁譚能夠和曹『操』一樣出兵,牽製孫策,袁譚卻一直沒動靜,長此以往,對朝廷,對袁譚都不是好消息。如果能借著這次機會促使袁譚和孫策對立,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就算袁譚不出兵,拉上鄭玄參與論戰也是好的。

    孔融寫了一封信,又收集了相關的文章,派人送往鄴城。

    ——

    不出孔融所料,沒過兩,路粹又一篇文章麵世。這篇文章卻不是針對禰衡的回應,而是一篇王莽的傳記,以年為綱,很簡略,從王莽出生到王莽被殺,一年一年的列出來,後麵列出一些簡要的事件。這篇文章看起來有些無趣,至少普通百姓沒什麽興趣,但是長安城裏不乏讀書人,他們立刻聞出了這篇看似寡淡的文章背後的意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