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漢書》的既有體例,以年為綱是帝王本紀的寫法,這是要為新莽作史?

    這可是一件大事。承認王莽是皇帝,也就是承認漢祚當時就結束了,如今的漢室雖然也是高皇帝的後裔,卻並非一脈相承,中間有十五年的新莽。承認新朝,承認王莽是真正的皇帝,就涉及禪讓的合法『性』——王莽不是用武力奪取的江山,而是禪讓——如果聯係到當前的形勢,這簡直就是為再一次禪讓造勢。

    有人很激憤,認為替王莽翻案是借題發揮,狼子野心,是為孫策篡位張目。更多的人卻保持沉默。新莽覆滅一百六十年,對個人來已經是過去,可是對很多家族來,新莽朝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消散,有不少家族還活在新莽的陰影之下,難以翻身。

    即使沒有利害關係,作為讀書人,對王莽的覆滅也很難完全漠視。拋除讖緯、命等玄遠難知的神秘元素,王莽代漢的過程簡直是儒門的理想,他後來做的那些事也是按照儒門的經典來的,為什麽最後卻失敗了?是王莽做錯了,還是儒門經典錯了?如果是王莽做錯了,那他又錯在什麽地方?

    這一百多年來,這個問題其實一直沒有解決,官方的解釋很權威,卻無法令人信服。如果是命,那現在朝廷偏居關中,孫策獨霸五州,是不是命?如果是,朝廷是不是應該禪讓?如果不是,那朝廷是不是可以坐等孫策自取滅亡?

    一時間,長安的輿論風雲突變。

    消息傳到宮中,子第一時間意識到這最後的危險,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商議來商議去,他們卻找不到好的應對辦法。以王莽事,是禰衡首先挑起的,路粹應戰是經地義,而且從文章內容來看,並沒有影『射』朝政的證據,隻是純學術討論而已,形式疑似帝王本紀,但文章並沒有標以本紀的名目,對王莽也是直呼其名,並沒有冠以新朝太祖之類的稱呼。如果強行打壓,不僅沒什麽用,反倒讓人覺得朝廷心虛。

    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孔融、禰衡寫文章應對,將影響局限在學術範圍內。

    子想到長公主送來的畫,再看看看著束手無策的群臣,心中一片淒涼。他甚至不知道這些大臣是真的沒辦法,還是不肯想辦法。在普通庶民的民心倒向孫策之後,官員、士子也動搖了,本朝養士百餘年,如今卻眼睜睜地看著孫策蠶食人心,無可奈何。

    時不我待,不能再拖了。時間拖得越久,對朝廷越不利。

    退朝之後,子留下荀彧、劉曄等人,商議了一番後,決定催促袁譚、劉備、賈詡出兵,夾擊孫策。

    ——

    謝煚看著楊修走進來作坊,立刻低下了頭,靜悄悄的站在一旁,校對手裏的文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