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隨即請鄧展、徐晃來議事,為徐庶接風。四個人一邊酌,一邊討論,鄧展、徐晃和黃忠差不多,都讚成徐庶的建議,建議調整作戰方式,改變任務重心。

    鄧展隨即提出包圍房陵,搶收莊稼的建議。他在湖陽多年,一直負責屯田,深知糧食的重要『性』。不管多麽精銳的將士,一旦斷糧,不戰自潰。房陵、庸等地之所以能成為縣治,是因此這些地方有可耕種的土地,正是這些土地產出的糧食供應縣的百姓和官員。

    控製了這些糧食,城池不攻自破。周瑜、荀攸當初製定計劃時安排在七月出兵,應該是考慮到了這個時間點的特殊意義。

    黃忠很滿意。他本來還在為如何攻城犯愁。山地行軍,無法攜帶大型攻城器器械,地製作也有不的麻煩,如果能不用攻城能解決問題,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

    黃忠隨即安排任務,徐晃率部趕往庸,將庸的守軍堵在城裏,不讓他們出城收割,如果擋不住一把火燒了。總而言之,不能讓城的守軍得到糧食補給,讓他們麵臨斷糧的困境。鄧展、徐庶則留在房陵,集精力,準備搶收房陵城外的莊稼。

    安排妥當,黃忠隨即寫了一封軍報,派人送往襄陽,向孫策匯報戰術的調整和可能的影響。任務重心調整後,最大的影響是作戰時間增長,他很可能無法在短期內攻克任何一個縣城,必須讓孫策做好等待的心理準備,必要時可能還要再運一些糧食。

    圍城是拚實力,看誰耗得起。

    ——

    見黃忠駐紮在城外,圍而不攻,房陵長許義急了。

    秋收將近,如果不能收割,僅憑城裏的餘糧,他支撐不了太久。房陵原本不是富庶之縣,耕地有限,每年的收成勉強能滿足一年的消耗,積儲不多。為了能讓他堅持更長時間,吳懿從漢運來了一些糧食,畢竟數量有限,一旦城外的糧食被黃忠收走,他最多再守兩三個月。

    可是城外的糧食也足以支撐黃忠再圍兩個月,兩三個月後,要麽吳懿派兵解圍,要麽他舉城投降。讓他正麵突擊黃忠的大營是不可能的,不怕不識貨,怕貨貨,算他不懂軍事,僅從雙方將士的精氣神也能看得出來,他手下那些部曲根本不是荊州軍的對手。

    漢是吳懿的,丟了丟了。部曲卻是他許家的,死一個少一個。

    他派人出城,向吳懿求援。

    但是他很快失望了。從第二開始,他派出去的信使陸續被黃忠送了回來,有的還活著,有的則身首異處,有的幹脆隻有一顆首級。活著回來的斥候也像是見了鬼似的驚魂未定。他們一出城被盯了,荊州軍的斥候像不散的陰魂,追得他們不敢閉眼,那些人不僅裝備好,武藝高強,而且熟悉地形,走山路他們還利落,有的還帶著狗,聞著一點味兒追來,怎麽也甩不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