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多少有點尷尬,但更多的是興奮。 .

    他現在考慮的是怎麽拿下漢,完成孫策交待的任務,如果有可能,能在益州戰事分一杯羹,那更好了,根本沒想到後續如何安排。十年之後的事,誰會想到那麽遠,況且十年之後,他真的可以解甲歸田了。

    可是他的部下不能,如李嚴,十年之後,他正當壯年,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能有多大的成取決於現在有多少積累。他如果隻考慮戰事,卻疏忽了培養人才,豈不是辜負了他們,辜負了孫策?孫策交給他的幾個人除了展稍微年長一些,幾乎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十年之後,這些人將是吳國的骨幹。

    即使是他自己,五十多歲也未必一定要退休,花甲之年依然征戰四方的將領太多了,他怎麽能安心養老。作為孫策最早的將領之一,他還不如徐庶看得遠,有擔當。

    “元直雖在武關,對襄陽的學術卻了如指掌,蔡大家的章一定看得不少,以後還要請元直多多指點。”

    徐庶大笑。他知道黃忠反應過來了。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正是出自蔡琰的研究。他相信蔡琰突然轉變研究內容絕不是一時興趣。作為孫策倚重的筆杆子、位列九都督之首周瑜的妻子,蔡琰的研究有很明顯的指向。黃忠等人是武將,缺少學術背景,很可能熟視無睹,不明其真意。他既然被孫策安排來協助黃忠,當然要提醒他這一點。

    這關係到漢之戰究竟怎麽打。

    李嚴很鬱悶。他雖然隻是掛名軍師,出謀劃策並不是他的主要職責範圍,但一見麵被徐庶將了一軍,著實有些丟臉。

    黃忠與徐庶談了好一會兒。既然漢之戰不僅僅是為了奪取漢,更是為了以後進攻益州甚至征討竺作準備,那不能局限於求勝了,培養人才,錘煉出一支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的精銳才是重點,參加這場戰事的將士要產生一大批精通山地戰的將領才校

    徐庶侃侃而談。

    孫策之前對山地戰有一些總結,確立了一些原則,打下了基礎。但這些還不夠,一是那些原則並不全麵,也未必完全適用於漢;二是軍將士真正重視這些原則的人並不多,包括講武堂畢業的將領在內,真正能將那些理論運用到實踐的還是少數,更別推陳出新,對既有理論進行擴充、修正了。

    當務之急,一是加強學習,讓每個人將領都有相對明確的目標,並為此目標付出努力;二是對既有原則進行分析,與實際進行對照,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予以重視,將山地戰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將漢之戰當成實踐和檢驗的課堂,而不僅僅是一次任務。

    聽了徐庶的分析,黃忠豁然開朗,以前有些不太清楚的問題現在變得一目了然。他明白了孫策為他組建這個班子的良苦用心。徐庶足智多謀,有見識,堪當副將。徐晃為人謹慎細致,是個偵察的好手。鄧展為人穩重,又通曉屯田,熟悉後勤。這三個人各有所長,不可替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