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些險阻隔了來自各方的可能性勢力,同樣也將華夏民族圈禁在圈子裏。

    因為大部分人,尤其是頂層那些人,不知道世界上有著太多沒有被開發的地帶,有著太多能撿金子的場合,所以最後發展到一定程度,隻剩下窩裏鬥,也就是黨爭。

    黨爭到一定程度,僅剩下東林把持而且不務實業的時候,大明也就到了窮途末路。

    況且,眼界的製約,更是讓高官們以為,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像大明一樣,麵臨著類似的問題。

    認為隻要人口多於土地承載的時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上限。

    所以,方書安要矯正人們的想法,明末,尤其是自泰昌以後,對商人貿易行為的約束已經很少。

    但是貿易的好處並沒有直接體現在對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方書安的一個目的,就是將貿易帶來的好處,直觀的讓人們感受到。

    那就是商稅的改變,但是,在沒有足夠多助臂之前,他是半個字都不會提商稅改變的,那樣,他隻能成為所有人的靶子,最後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再者,就是用各種技藝的突破帶給人們更多的衝擊!

    要讓士大夫包括所有人都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原來製造一個東西,可以那樣做,那麽簡單!

    而生產的進步,會帶給更多的錢財給大明,那些錢財帶來新的改變,將是推動大明繼續改革的動力!

    等到規模化生產到達一定地步的會後,華夏土地上再也盛不下那麽多產品的時候,已經富強並且武裝起來的軍隊,必然要守護著向他們提供稅負的商人,去更遠的地方開拓市場!

    這就是方書安設定的一個思路,與其像是鄭和下西洋那樣,通過遠航帶來隨後的貿易。

    不如由內在的原因推動大明的對外擴張,這也就是他隻控製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卻將更多商業性質的技術散播出來的原因。

    眼看著瓷磚已經在大明主要地區出現滯銷,但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商人們,自然不希望他就這樣倒下,那麽就隻有重新尋找出路,而這樣內在的驅動力,要比單純下西洋要有價值的多。

    等到逐利的資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品向外擴張的時候,也就是大明上層野心開始膨脹之時。

    以前不要西域和塞北,不過是因為得不償失而已,以後,大片的羊毛羊肉來源,還有廣袤的棉花田以及陸路貿易必經之路,人們是不可能不控製在自己手下……

    到時候,可就不需要方書安拿著鞭子在背後抽商人們了……

    除了武科,自然還有文科、理科、工科、醫科。

    當然這些科的名字,不過是方書安暫定,理念也就是後世大學裏邊各個係或者學院的分類。

    第一批學生,他來不及從開蒙培養,所以隻有招收落地的舉人、以及在各書院完成學業的年輕人。

    他們經過基本的教育,方書安要采用速成的辦法,先從這些人裏選拔出一些能用的人才,再下一步。

    聽完方書安恢弘的講述,幾個人都有些傻眼。

    不過麽,徐光啟提到一個問題,“你怎麽能讓落地的舉人來此地讀書?”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