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是讓武人進修,教會一些基層武官作戰技巧,那自然是浪費。

    很明顯,方書安的計劃絕對不是那麽簡單。

    “劉老,此事來,還真有一些時日了,我給您舉個例子吧……”

    單軍隊裏,隨著以後火器的裝備和大規模使用,需要基本的計算已經成為基層指揮官必備的技能。

    然而,在培訓擲彈兵時,便是狀況擺出,一些根本就不知道乘法是何物的大頭兵,怎麽能算出來投擲的大致角度和彈道?

    同樣的還有曲射的火銃兵和火炮兵,雖然現在一定距離上是命中靠信仰的年代,但是最起碼標定的射擊目標還是要在計算範圍內。

    就因為基本的彈道計算,方書安可沒少費勁,最後的妥協方式隻能是通過不斷投擲實彈重量一般的試驗彈來堆經驗,最後依靠經驗確定投擲力度。

    至於火銃和火炮……有計算功底之人太少,同樣隻能采用多訓練的方法掌握發射角度。

    想想以後的射擊諸元,方書安就腦仁疼,都是些中學級別的計算啊,卻要從最基礎的開始教授。

    當然,這些是他給劉綎的。

    即便是學院的武科,也不僅僅是學習行軍布陣,他們同樣需要學習格致計算等學科。

    僅僅憑借方書安自己,以及身邊帶出來的一些人,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改變的是整個大明的走向,需要改進和建設的方麵實在太多。

    學院的教育,包括通識教育以及專業教育,等到他們掌握基本的計算和科學技能以後,能夠成為方書安方方麵麵的臂助,到時候,才有可能去辦大事。

    世人常,大明是運氣不好,趕上冰河時期災害頻繁,最後沒有等到科技爆發的到來。

    如果大明運氣好一些,堅持住崇禎幾年的災害,就有可能第一個進入現代科技發展的時代。

    然而,事實如此麽?

    方書安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解,特別是中牟的事情以後,就沒有了如此想法。

    歸根到底,大明缺乏的是對科舉製外教育的探索。

    意大利出現文藝複興,真要向上追溯,要追溯到博洛尼亞和米蘭出現的大學,正是教育的擴散,才使得過去古老的煉金術師將目光轉移到科研上來。

    隨後便是不斷的推進社會發展並且良性反哺,才有了一次次重大科技革命。

    而現在的大明,是不具備這樣的土壤。

    數數明史當中,有幾個是靠著專業技術青史留名的?

    很難,很難統計出多少來,因為在讀書人甚至是絕大多數人眼裏,讀書便意味科舉,即便是考不上,最後也是成為私塾教師以及各層學校的教師,簡而言之,不是在科舉的路上,就是在為科舉努力。

    要大明缺乏遠大誌向?那是不可能,不管是居廟堂之高的方從哲還是熊廷弼,亦或者是他在中牟遇到的平頭百姓,都有著渴望,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更美好的生活是怎樣的?

    沒有人能著清楚,皇帝拿著金鋤頭鋤地的看法,並不僅僅是一個笑話,而是個真是存在的情況。

    華夏民族占據的地勢,偏偏又是東亞最好的一塊,北邊西邊不是荒漠就是嚴寒帶來的荒無人煙,西邊更是飛鳥難度的高峰,至於東南,則是茫茫大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