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研究狀況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內容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分析和評價成為國外“漢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產生了一些相應的學術成果。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儒教和道教》,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的《曆史研究》,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的《中國的現代化》,列文森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著名的漢學家費正清等人的《中國:傳統與變遷》,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成中英等人也發表了許多關於中國文化的論文和著作。從總的情況來看,這些學者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尋找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進程中的某種適應性以及轉變的途徑與方法,因而他們更多地考慮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而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農業社會的關係,特別是與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關係,則較少涉及。在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農業社會關係的研究中,英國的伯蘭特?羅素是一個代表,在其《中國問題》和《中西文化比較》兩部著作中集中地論述了對中國文化的看法,綜其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揭示了中國文化的農業文明特征。在研究方法上,羅素不是一個自覺的曆史唯物主義者,但在中國文化的研究中,卻不自覺地把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產生歸結於中國古代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方式。他認為,中國古代文明與印度文明和巴比倫文明一樣,大河流域所形成的衝積平原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農業是其產生的源頭活水。他說:“中國人最初聚居於隻占現今中國一部分的黃河流域,從事農業生產,文明程度相當高,東亞其他民族無法望其項背。”據此,他提出了農業文明概念,並認為中國文化具有農業文明的特征。其二,指出了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文化變革的方向與內容。羅素認為,近代中國由於西方的入侵而打破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平靜的社會生活,中國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首先必須實現政治獨立。為達到這個目的,在經濟上應該注重發展工業,在文化觀念上應學習西方的科學和實用技術。同時,對中國農業文明觀念也要加以改造,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其三,理想文化體係的建立與中華農業文明的地位。羅素作為一個跨世紀的思想家,對西方工業化進程以及工業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和反思。他認為,西方的工業文明雖然促進了物質生產的發展,但卻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異化與分裂,這種狀況與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不一致。而滋生於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之上,以追求和平、和諧、生活樂趣為內容的中國農業文明,卻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指歸。因此,他試圖在近代的西方工業文明與古老的中國農業文明之間尋求平衡關係,以西方的科學和技藝為手段達到中國農業文明中所倡導的人類生活狀態,實現中西文化合璧。他指出:“我們的文化最顯著的長處是科學方法。中國人的最顯著的長處是對人生目標的看法,我們希望看到這兩種不同的東西漸漸結合起來。”應該說,國外學術界對中國文化、中國農業文明的研究成果,對本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思想文化背景。但是,對中國農業文化的形成、基本內容、變遷和轉型以及其當代價值的係統性分析論述,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尚是薄弱或空白之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