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和探索的驅動力來源於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的需要。近些年來,在關於傳統文化問題的討論和現代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這塊有待開墾的學術園地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他們做了很多奠基和開拓性的工作,由此形成了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學術界逐漸注意到:要真正地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特點和類型,必須深入到它的源頭――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如此才可能“正本清源”。正如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所說:“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對中國農業文化進行深切的分析研究。”基於這種深邃的學術意識,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開始引起學界的關注,係統性的研究由此開始,十多年來,鄒德秀先生相繼出版了《綠色的哲理》、《中國農業文化》等學術著作,開辟了中國文化和文化史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之後,先生仍有一個心願,這就是深化對中國農業文化,特別是農業文化的曆史演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的研究。在其所著《500年科技文明與人文思潮》一書的“後記”中,先生寫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屬於農業文化類型。中國的現代化也有一個農業文化的轉型問題。如果將人類文化發展分為農業文化、工業文化、生態文化,則生態文化中又在高一階段包含了農業文化的因素。中國的農業文化有悠久的曆史、深厚的積累,並正進行著激烈的變革,這是個很有意義的課題。”這說明中國農業文化的研究是一個尚待進一步開拓的領域。

    筆者多年來從事哲學與文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在農林院校工作多年,對農學的基本知識和農學理論有些粗淺的了解。幸運的是,近年來師從於鄒德秀先生,在先生指導下,初步邁進中國農業文化的門檻,完成了博士學業。於是,依據自己先前的知識背景和學術興趣,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轉型問題進行探索。本研究試圖達到以下兩個目的:其一,進一步探析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生成機製及其基本內容和整體風貌,加深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其二,以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全麵理解為基礎,根據中國社會曆史的發展的線索,考察中國農業文化的曆史延續,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變遷和轉型,從中認識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心路曆程和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方向,立足於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具體分析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在當今新文化體係建構中的地位和價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