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在《綠色的哲理》一書中分析了農業的多功能問題,認為農業是一個經濟部門、科學門類、生態係統,一種職業、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在這本書裏我專門寫了“農業與文化”一章。1989年我將這一章擴充,形成了《中國農業文化》一書。書中簡要論述了中國農業文化的曆史、基本內容及未來文化問題。

1992年申請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結合這個課題,我打算寫一本中國農業文化史論的書。雖然有了初稿,但遠遠達不到出版的要求,也就放下了。史的一部分一要豐富的資料,二要恰當的選材角度。後者更難。農業文化史區別於農業社會史、經濟史、思想史、風俗史、藝術史,但又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很難把握,沒有深入的研究、沒有文化學的眼光是不行的。關於論的部分倒可以恣意發揮,但有淺和深的區別,有泛論和創新的區別。我在史和論兩個方麵都未能令人滿意。

可喜的是張磊教授的博士論文以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為選題,並在論文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轉型研究》一書。該書雖然主要是論述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轉型,而實際上也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作了全麵而深入的理論研究。他分析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發生的經濟、自然背景、生成機製、基本內容、當代價值及新文化建構問題。

這本書在中國農業文化論的方麵達到新的高度。在書中全麵地梳理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基本內容,論述了近代以來農業文化的變遷與轉型,分析和評價了農業文化的當代價值。在關於文化轉型的評判標準、農業文化轉型的階段與特點等具體問題的論述上都有一定的新意。我原來設想的中國農業文化史論,在論的方麵已經在張磊教授的書中完成了。張磊教授碩士階段讀的是哲學專業,在理論上有很紮實的基礎,他比我更有條件作中國農業文化的理論研究。

研究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化轉型有現實意義。大而言之,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生態智慧對於發展生態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和理解科學發展觀也是有啟迪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這個課題很值得繼續深入地研究下去。中國農業文化有悠久的曆史,並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它進行剖析、吸收和創造性重建,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創新和再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有研究中國農業文化的傳統,隨著學術的傳承和積累,今後會不斷有新成果出現。

鄒德秀

2006年9月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根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