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是目的和結果,友善則是手段和過程。一個人對他人不懷好心,當然達不到與人團結的目的。隻有從善良的願望出發,事事對人好,能夠真誠地幫助別人,才能夠達到團結的目的。

    要做到團結友善,必須要看到他人的長處,要反省自己的短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凡事都是自己好,對的都是自己的,錯的都是別人的。他們還常常會這樣說:“我與他團結友善,但是他不想與我團結友善。”一個人如果總是自以為是,是不可能做到團結友善的。人都一樣,不可能身上沒有一點毛病,做事也不可能永遠正確。這一點對別人是適用的,對自己也同樣是適用的。

    就要在與人交往時,對於別人的某些缺點和錯誤有寬容之心,不必事事都斤斤計較。一個人要記住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對於自己要時常反省,看看自己有什麽對不住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從而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己嚴、對人寬,就容易做到團結友善。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有許多很好的教導。古人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的一個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君子,要先從自己找原因,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專對別人吹毛求疵。其中還包含著的一個意思是說,與人交往自己要先做好,要先從自己做起,而不能老是指望別人。古人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自己不希望別人所強加給你的,你也就不要把同樣的做法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俗話說的“將心比心”,“要想公道,打個顛倒”;你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你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讓別人行得通,不要光說自己的理;對待他人,要拿自己親近的人為例子,你如何對待自己親近的人,也要如何對待別人,你善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善待別人的孩子,你尊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同樣尊敬別人的父母。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也就不難達到團結的願望了。

    這裏有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對任何人都要團結友善?對壞分子要不要團結?要不要友善?講團結友善當然要建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不講原則的團結不是真正的團結,這種所謂的“團結”,實際上隻能說是勾結。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講團結、講友善,這不是正確的態度。我們應當反對不講原則的團結。

    一個人八麵玲瓏、四處討好、不講原則,常常會起到助惡的作用。在現實社會中,有一些人出賣國家利益,破壞集體利益,破壞公共秩序,損公肥私、貪汙腐敗、欺壓良善,對於這樣的人和事,不是如何與之講團結友善的問題,而是如何與之作鬥爭的問題。對於社會的壞分子,對於人民的敵人,是不能講團結友善的。如果對之講團結,就是對人民的不團結;如果對之講友善,就是對人民的不友善。這一點必須分辨清楚。

    團結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中的一條,因而理解這一規範就要把它與其他的基本規範很好地聯係起來進行理解。如果割裂了這一條與其他四條的關係,甚至把這一條與其他四條對立起來,就容易導致片麵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