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之一。它講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範。每一個中國公民,不論生活在社會主義製度之下還是生活在資本主義製度之下,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因此,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應該友善他人,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係。為什麽公民之間要團結友善?如何做到團結友善?這是每個公民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一,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群和組織中的,因而不可能不與他人打交道。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他人友善的人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對他人敵視的人也必然會受到他人的敵視。一個孤立無援的人常常陷入困境,而一個多助的人則處處都是坦途。能否團結他人、友善他人,關係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

    然而,僅僅這樣認識“團結友善”這一基本的公民道德規範的意義還是很不夠的。實際上,公民之間是否團結友善不隻是關係到公民個人生活的小事,還是關係到民族和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由於清王朝腐敗,中國人之間不團結,帝國主義列強才敢欺上門來,不斷挑釁。他們不僅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財寶,在中國奸淫燒殺,而且肆意汙辱中國人的人格,踐踏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每當回憶起那段往事,不由得使人想起上海租界地某公園門口那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段恥辱的曆史,也是一段值得每一個中國公民反思的曆史。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當時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一盤散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黨人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先生未竟的事業,把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驅走了帝國主義列強,打敗了凶殘至極的日本侵略者,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中國共產黨及其革命隊伍的處境是那樣的艱難,生活條件是那樣的艱苦,裝備是那樣的落後,為什麽能夠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並且最後取得了勝利?靠的是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靠的就是革命隊伍內部的團結和友善。團結是力量的源泉。

    在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場世界範圍內的角逐中,最後的成敗取決於綜合國力如何。經濟生產、信息、科學技術固然在綜合國力中具有重要的分量,但人的因素始終占據著更核心的地位。一個相互敵視、分崩離析、內戰連綿的民族和國家,絕無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應該說,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中,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團結友善的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事業的發展。所以,講團結友善尤其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

    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團結友善則興,不團結友善則衰;團結友善則存,不團結友善則亡。中華民族的複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全體人民的幸福,都需要全體中國公民加強團結,友善相處。

    第二,公民之間的團結友善很重要,要做到團結友善,首先要有與他人團結友善的願望。有的人自認為自己文化水平高、辦法多、能力強、經濟實力強,沒有自己辦不了的事,不需要與他人搞好關係。甚至還有人認為,講團結友善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吃虧的事。其實,這種想法是很短視的。人生百年,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實際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沒有別人的幫助也到不了今天這樣的地步。絕對的孤家寡人、自我奮鬥,絕對不可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團結友善的意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公民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都同等地享受著國家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同時也承擔著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一個人不論職位如何,不論文化水平如何,不論民族和宗教信仰如何,不論貧富差別如何,沒有貴賤之分,因而也就不能恃強淩弱,以多欺少,以富傲貧。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懷著友好的願望,抱著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對待。這是做到團結友善的第一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