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有了這些精神,中華民族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艱辛而鬥誌更強,開發建設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精神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

    所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標基礎上形成的,促進著人們在意誌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人雲:“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說的就是這種精神。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精神根植於華夏大地,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生存、團聚、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自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兩千多年來,我國在封建王朝的曆史更替期間雖然有過紛爭,建立過不同的政權,但主體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和鬥爭,一起維護著祖國的大好河山,並形成了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不論是在祖國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在扞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就是要發揚光大這種精神,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實現祖國的統一,迎接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的祖國是人類曆史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秦王朝統一以後,直到十六、十七世紀,中國在世界都是號稱強國。中國積極發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來,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發展西域交通,鄭和七下西洋,著名的“絲綢之路”等,是中華民族對外和平交往的曆史見證。“和為貴”,孔子這句名言所體現的精神,一直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民族傳統之中。曆史證明,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對內重視社會的道德教化,主張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對外重視睦鄰友好,主張各個國家和平共處。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們曆來主張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我們還多次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今天,誰也不能否認,社會主義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勞動是創造一切財富的源泉。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一切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中國人民曆來視勤勞為立身立國之本,認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倡導“克勤為邦”,“業廣惟勤”。在中國,同勤勞緊密聯係著的勇敢,是和智慧、仁義並列的三大美德之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特征。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什麽是勇敢,勇敢的不同類型、層次、境界、勇敢和智慧、仁義的關係等,都有大量的論述,認為不同的人所達到的道德層次和修養境界不同,對勇敢的含義的理解也不一樣。“勇者無懼”,隻有為了正義事業、為了真理而不懼權勢,不畏強暴,不怕孤立,不顧利害,不計生死,才稱得上大勇、真勇。這就是所謂的“率義之謂勇”,“見義不為,無勇也。”正是由於對於勤勞勇敢有獨到的理解並身體力行,所以中國人民能夠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傑出的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