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35章蘇聯紅軍對日作戰(1/5)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人勝利的前夜。

    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秘密簽訂《雅爾塔協定》,約定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2至3個月內,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日本完全陷入孤立。

    在太平洋戰場,1944年11月起,以塞班島為基地的美軍B-29轟炸機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各城市。

    1945年1月起,美軍相繼在呂宋島、硫磺島、衝繩島登陸。6月30日,美軍攻克衝繩全島,從東、南兩個方向直逼日本本土。

    在中國敵後戰場,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初,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連續發起大規模局部反攻。

    並以一部向河南、湘鄂贛邊、蘇浙皖邊敵後進軍,殲滅日偽軍47萬餘人,攻克城市70餘座,收複國土32萬平方公裏。

    解放區麵積擴大至86.4萬平方公裏,部隊達93萬餘人,民兵達220萬餘人,為全麵反攻奠定了基礎。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召開。

    會議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

    並規定了軍事任務,即“動員軍隊與人民,從各方麵來準備大反攻,及準備戰略上由以遊擊戰為主到以運動戰為主的轉變”。

    同時,號召“中國人民應該擴大自己的軍隊——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並在一切敵人所到之處,廣泛地自動地發展抗日武裝,準備直接配合同盟國作戰,收複一切失地”。

    德國法西斯投降、歐戰結束後,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7月28日後為新任首相艾德禮)以及三國的外長、參謀長和顧問等,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就一些共同關心和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以來的第三次三國首腦會議,史稱“波茨坦會議“,亦稱“柏林會議”。

    會議通過了兩個文件,一是《柏林會議公報》,二是《柏林會議議定書》,兩個文件都由斯大林、杜魯門和艾德禮分別代表蘇、美、英三國政府簽署。

    此外,會議還發表了《美中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公告事前征得中國政府同意,所以以這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

    當時蘇聯尚未對日作戰,所以沒有簽字。

    但日本法西斯頑固堅持反動立場,公開拒絕了波茨坦公告。

    同盟國隻有對它進行最後一戰。美國為了爭取掌握占領日本的主動權,於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8月9日,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8月8日17時(莫斯科時間,東京時間為當日23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書,宣布蘇聯將參加波茨坦公告。

    並當麵宣布,蘇聯從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蘇聯對日宣戰,既是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所承諾的在德國投降後2或3個月參加對日作戰的反法西斯國際義務,也是蘇日矛盾加深、雙方長期軍事對峙的總爆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