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27章桅杆上的黎明(1/5)

    日本簽署投降書是1945年9月2日,但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卻是在1945年8月15日——“8.15”,這是一個讓中國人為之自豪,為之落淚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裏號戰列艦。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即將迎來30歲生日的中國記者朱啟平記錄了這一幕。

    簽字完畢,朱啟平一看表:9點18分。

    “918”,對於朱啟平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來說,這樣一個數字刻骨銘心。

    從製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三省,到發動“七七”事變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如同後來的法西斯德國吞並捷克、占領波蘭、幾乎橫掃整個歐洲一樣,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是何等的猖狂和驕橫?

    然而,1945年那個夏秋,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東方戰場——投降,成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唯一的選擇。

    一雙飽經戰火的眼睛早已模糊,然而對於芷江保衛戰的每一個細節,譚義才老人依然清清楚楚。

    老人回憶,“日軍找我們的炮,我們也找他們的炮。幾個炮彈過來,把我們的觀察員炸了。第二個觀察員又上來,全排三炮齊發,把日軍的炮炸掉了。最後雙方就是肉搏,拚剌刀。”

    1945年,隨著預示著“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農曆雞年的到來,中國的抗戰已經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敵後戰場和正麵戰場相互配合,展開局部反攻。

    同一時期,太平洋戰場的美軍也先後登陸菲律賓、衝繩島,控製了通往日本的門戶。

    這年4月,日軍發動湘西會戰,企圖摧毀芷江機場,以減輕中美空軍的威脅。譚義才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58師,在綏寧茶山地區與日軍激戰。

    那場空前的拉鋸戰結束,譚義才所在的原本34個人的迫擊炮排,隻剩下他和排長兩個人。

    老人還記得戰場上聽到的日本軍官罵士兵的話,“罵他們是飯桶,為什麽這麽好的武器戰不過中國人呢?”

    作為中國戰場上的最後一場戰役,湘西之戰日軍死傷2萬餘人。從此,強弩之末的日本帝國主義再也沒有能力發動大的戰役。曆經全民族浴血鏖戰,中國戰場轉入全麵反攻。

    也就在那個春天,歐洲戰場捷報頻傳。5月8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僅僅在幾年前,德國和日本還夢想著“在西伯利亞握手”,此刻的法西斯陣營,隻剩下日本這個最後孤獨的頑抗者了。

    德國投降第二天,日本發表聲明:“為求自保自衛與東亞之解放而作戰之決心,絲毫未感動搖。德國之投降,不能令日本之作戰目標有絲毫之變更。”

    7月26日,在已經被盟軍占領的德國波茨坦,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個重要國家——中國、美國和英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

    然而,日本放棄了最後的機會。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發誓“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當天,剛剛接替去世的羅斯福出任第33任美國總統3個月又16天的杜魯門,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

    8月6日上午,也就是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9天之後,一架名叫“伊諾拉蓋伊”的美軍戰機駛過廣島上空,投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在戰爭中使用的原子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