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25章武漢受降堂(1/4)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不久,武漢即設立受降堂①。9月18日,曾在湖北不可一世的日寇低頭繳械,在此簽下投降書。

    這揚眉吐氣的日子,銘刻在多少老武漢人的記憶中!

    七十年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受降儀式是如何進行的?彼時的武漢和湖北又是怎樣的情景?本章據史試圖還原這段珍貴的曆史。

    一、最後通牒:新四軍第五師的反攻毛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兩天後,李先念所部向侵鄂日軍發出繳械通牒。此時,我軍已對武漢形成包圍之勢。

    “中國解放區鄂豫皖軍區暨新四軍第五師對日本駐軍通牒”是一張薄薄的油印紙,時間為1945年8月11日,要求日軍派代表前往大悟山地區接受無條件投降處置。署名李先念、任質斌、張樹才。

    曆史翻回到70多年前。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在延安的窯洞裏發表了《對日寇最後一戰》,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作為敵後的重要戰場,湖北戰區抗日軍民也發起了浴血奮戰。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新四軍第五師根據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受降第一號命令,向華中地區日軍第六方麵軍發出通牒,限期繳械投降,並集中主力進入信陽、武漢一線。

    當時,由李先念擔任司令員的新四軍第五師,已對武漢形成包圍之勢。據湖北省檔案館提供的《日本在漢投降紀實》介紹,新四軍第五師自建軍後,在敵、偽、頑三角夾擊的險惡環境中,在以反掃蕩為主的艱苦鬥爭中不斷取得勝利,直逼武漢門戶。

    同時,五師第三軍分區和十五旅兩進襄南,在江陵、監利、潛江一帶建立了以洪湖為中心的襄南抗日根據地。

    隨後,又以一部進擊荊門,出入當陽,開辟了江枝宜地區,恢複了襄西根據地。五師江南挺進支隊渡江南進至洞庭湖濱,開辟了以石首桃花山為中心的石公華抗日根據地。

    為迎接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到來,第五師積極準備戰略反攻,恢複四望山根據地,擴大湘北、鄂西敵後抗日戰場,加強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和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建立軍事情報交換關係。大力支持在鄂豫邊區建立的日本反戰同盟第五支部,加強對敵宣傳,加快瓦解日軍士兵的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五師奉命向敵占區進軍,促敵投降,並堅決殲滅敢於反抗的日偽軍隊。

    到8月下旬,五師主力部隊及地方武裝共斃傷拒降之日偽軍3500餘人,攻克中、小城鎮12處。

    二、馬不停蹄:湖北全麵光複經過日本政府乞降當晚,蔣介石密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②以四個軍向武漢挺進,分別解除日軍武裝。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發出乞降照會。時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周嵒即指令周上璠中將進入宜昌,洽談駐宜昌日軍尾浦旅團投降事宜,首開湖北地區接收日軍防務進程。

    深夜,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上將:“以四個軍向武漢挺進,分別解除日軍武裝。”

    8月11日,新四軍第五師向華中日軍第六方麵軍發出通牒,命令在24小時之內派遣代表前來湖北大悟接受無條件投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