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13章死裏娃逃生(2/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山中果真有玉?藏於何方?民間傳說大山中間巨大石壁上的一小塊白點,說那可能就是傳說藏玉的所在。

    那一小塊白雖然很小,在青黑色的石壁上卻十分顯眼。可惜石壁千仞,離得遠,無法看清。

    想靠近,已被山腳阻擋。幾近垂直的石壁那樣高那樣大,徒手或借助繩索是無法接近去探索的。

    但是據當地山民說,那小塊白壁並不是白玉,而是長年堆積的鳥糞,因為上方的山洞中棲息著不少山鳥。

    傳說中的玉可能靜靜沉睡在一個無人知曉的石壁中呢!

    筆架山真的聞名遐邇!

    筆架山的聞名還在於它是座卜占豐歉的神靈之山。

    縣誌記載道:“居人常於春節旦以山色占歲,射的白,米斛(十鬥)百;射的去,米斛千。”

    這話按現在解,即是說元旦這天看石壁,顏色發白兆豐年,一斛米隻賣一百錢。山岩發黑則兆歉收,一斛米賣一千錢。

    由這典故南陵便有了“射的占豐”一景。“射的占豐”有無科學根據呢?前人的總結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

    那巨大的山頭是裸露的岩石,草木不生隻覆蓋著苔鮮,苔的發白發黑又與空氣中的水分有關。

    立春之際,雲氣春訊萌動,又和當年氣候相關。大自然是綜合的生態,射的山頭的顏色和氣象肯定是有聯係的。

    至於是否果真“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自然又當別論了。

    曆史文獻記載孔曄(“曄”字原空闕,據明抄本改)《會稽記》雲:“射的山,遠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謂之射室。傳雲,羽人所遊憩,土人常以此占穀貴賤。諺雲:‘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

    孔靈符《會稽記》雲:“射的石水數十丈,其清見底。其西有山,上參煙雲。半嶺石室,曰仙人射堂。水東高岩臨潭(“潭”原作“渾”,據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員明,視之如鏡。”

    又《會稽錄》雲:“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鶴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聞記》)孔曄《會稽記》說:“射的山,遠遠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麵有一個石室,大約有一丈見方,叫做射室,傳說飛仙遊覽常在這休息。當地人常用它來預測穀物的貴賤。諺語說:“射的白,一斛米賣一百;射的黑,一斛米賣一千。”

    孔靈符《會稽記》說:“射的石水深數十丈,其水清澈見底。它的西邊有座山,山高出雲際,半山腰有個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東麵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邊,潭邊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圓潤光滑,看上去好象鏡子。”

    還有《會稽錄》說:“仙人常在這個地方射箭,讓白鶴往回取箭。北麵有石帆象牆壁一樣立在那裏。”

    太平禦覽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射的山《郡國誌》曰:射的山者,古老相傳雲,上有玉在石壁內,南麵遙望似有白處,曾有胡人來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得。今遠望頗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射的山觀梅》[南宋]陸遊:

    淩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臞仙。坐收國士無雙價,獨立東皇太一前。此去幽尋應盡日,向來別恨動經年。花中竟是誰流輩?欲許芳蘭恐未然。

    又雲:

    射的山前雨墊巾,籬邊初見一枝新。照溪盡洗驕春意,倚竹真成絕代人。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應笑走京塵。即今畫史無名手,試把清詩當寫真。

    以上所敘,可見筆架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而近代,這座山又被賦予保家衛國的新義。因為它曾經成為抗擊外夷入侵的戰場。

    張弼德的漢奸部隊被新四軍挺進縱隊圍攻,向其主子日軍佐佐木旅團求救。佐佐木派其手下川岸聯隊馳援。

    川岸聯隊由聯隊長川岸率領,有兩個大隊,一千多人;佐佐木還給了他一個團的和平救國軍,加起來達到兩千之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