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02章在繁銅前線(待續)(1/4)

    三支隊進駐銅繁地區後,支隊部和五團團部駐紮在中分村。

    隨後,支隊司令部移駐沙灘角,政治部及戰地服務團移駐燕子牧,五團團部仍留駐中分村,六團三營跟支隊部駐沙灘角和赤沙灘一帶。

    當時三支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同國民黨五十二師、一四四師一起擔任繁昌、銅陵、南陵境內長江沿岸的防禦作戰任務。

    這次國軍故伎重演,又把三支隊擺在了陣地最前麵,一四四師在支隊左後翼,其主力在獅子山、鍾鳴街一線;五十二師在右後翼,其主力在桂鎮一帶。

    軍隊部署又像在青弋江時一樣,把新四軍夾在國民黨兩部之間的前沿狹小地區。

    新四軍在大戰前迅速了解情況,調整防禦部署,搶修工事。同時投入力量建立群眾武裝,開展民運工作。

    當時,支隊部有民運科,團裏有民運股,每個連隊還有民運組。

    他們向群眾宣傳黨的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思想,搞社會調查,發動、組織群眾起來抗日。部隊走到哪裏,就把民運工作做到哪裏。

    譚司令對黨的工作和地方民運工作十分重視,他到各部隊去視察,首先要了解民運工作的開展情況,許多工作都要親自過問,並親自動手抓。

    1939年6月,在中分村支隊部召開地方和部隊幹部的聯席會議時,他登上講台,作了題為《五十天民運工作》的報告,並組織討論,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

    三支隊有個戰地服務團,約五六十人,其中女同誌占了一半。

    服務團在譚副司令員的親自領導下,工作開展得很活躍,除給戰區的群眾演戲、唱歌、上文化課外,還幫助地方組織農抗會、婦抗會等團體,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

    後來,各鄉大都建立了黨支部,到1940年底,僅銅陵縣的黨員就發展到2000餘人。

    三支隊於1938年底開始,先後在姚家衝、鳳凰山、新屋嶺等地舉辦了三期“抗日救亡幹部學校”,也叫“救亡訓練班”。

    學員大都是銅陵、繁昌一帶的農運骨幹和知識青年。

    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學員們都過著嚴格的部隊生活,主要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及有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論述,還有如何開展民運工作等。

    “抗日救亡幹部學校”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克服困難,堅持辦學,為我黨培養了大批幹部,也為三支隊在銅繁地區站穩腳跟打下了基礎。

    三支隊進駐銅繁地區後,民運工作的重點是在各鄉建立群眾抗日組織,主要有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獵戶隊、兒童團和遞步哨等,這些組織在保衛皖南的鬥爭中起了很大作用。

    國民黨當局害怕新四軍的發展,不讓新四軍建立地方武裝,三支隊就在各地幫助農民建立自衛隊。

    繁昌山區打獵的人多,許多農民有獵槍,支隊就把這些群眾組織成獵戶隊。

    到1939年,繁昌全縣的山區裏,凡是有土槍的青年都參加了這個組織,區裏有大隊,鄉裏有中隊,保裏有分隊,全縣七八十個中隊,共計1000多人。

    獵戶隊站崗放哨,搞偵察,做向導,積極配合部隊作戰,成為新四軍的可靠助手。

    1939年下半年,五團還同繁昌縣委一起,組建了獵戶隊總隊部。

    在銅陵錢家灣,有個知名人士叫章嘯衡,1928年曾任北伐軍營長,後因思想激進被蔣介石的黨羽排斥而解甲歸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