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98章喪鍾為日軍而鳴(續完)(1/2)

    (續昨)17日下午5時,岡村複電蔣介石:日本駐華最高司令部決定派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參謀橋島芳雄,率同隨員3人,準備於18日乘飛機再轉去玉山。

    當晚,蔣介石又匆匆致電岡村,說是玉山機場跑道損壞,決定改為湖南芷江機場。

    蔣介石為什麽把受降地點選在芷江?

    “芷江占有湘黔公路的便利交通,有美國人援建的機場,且是新生武力核心之一。”當時有記者寫道,“數百架飛機銀翼相接,極為壯觀。城郊新車奔馳,新裝備之戰士荷槍站立,一派朝氣。日本人見此,必凜於中國實力而有所戒備,這也是國民政府選擇芷江作為受降地點的用心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戰爭結束前4個月,岡村寧次為爭奪該地發動了大規模的“芷江作戰”(即“湘西會戰”),結果以死傷近兩萬多人慘敗,被圍殲的殘存部隊竟落到了以蛇鼠充饑的地步,芷江因而被稱為“日軍的葬身之地”。

    18日,蔣介石再次急電岡村,要求日方代表必須於8月21日到達芷江,並規定了前來參加芷江受降會談的日方代表的人數(不超過5人)、飛機的航線、乘坐的機型、飛行的高度、飛行的時間,以及日方代表乘坐日機的識別標誌、聯絡方法等。

    19日下午6時,岡村寧次複電蔣介石,除提出蔣定的地、空聯絡呼號周率、係於飛機的紅布位置更改外,其餘岡村均表示“依照尊電辦理”。

    蔣接到岡村寧茨的複電後,於19日晚即召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授權何為中方談判的全權代表。

    隨後,何除急電駐守芷江一線的第4方麵軍王耀武、新6軍的廖耀湘等加快準備外,還連夜召集有關人員會議,確定以陸軍總部、軍委會、行政院顧問團、各大戰區長官以及美軍駐中國作戰司令部的高級軍事人員,組成龐大的陣容,並決定由昆明、重慶、貴陽各大報社派出記者隨同前往。

    8月20日,新6軍廖耀湘的吉普車奔赴芷江,等候日本侵略軍投降人員的到來。

    當日乘飛機到達的有第2方麵軍司令官張發奎,以及華中、華南各戰區負責人盧漢、餘漢謀、王耀武、顧祝同、湯恩伯、孫蔚如等數十人。

    重慶飛來運輸機4架,何應欽、蕭毅肅、冷欣、鈕先銘同隨行人員及新聞記者50餘人,亦同時到達。

    與此同時,談判會場也正抓緊布置。籌備工作的實際負責人以第4方麵軍與新6軍的兩個副官處長趙汝漢、敬遠平為主,他們已忙碌3天3夜。

    位於芷江七裏橋的洽降會場原是一座西式平房,東西兩頭有出口及休息室,正中部是會場。會場前有一曠地,左右皆有馬路可通。路口各紮鬆柏牌樓一座,左邊入口處綴“公理”兩字,中為“V”字,上紮有“和平之神”;右邊亦然,綴以“正義”兩字。會場前曠地高豎中、美、英、蘇4國國旗。

    會場室內東麵牆上,印有大紅色“V”字,兩旁各懸4國國旗。其前置一長桌,玻璃窗均糊上綠色紙。其間空隙處,又懸4國國旗各一小麵,兩邊各擺有長桌。西牆上懸掛著一口大鍾,其下為新聞記者席。

    21日11時15分,日本降使乘坐的飛機在芷江機場東部南北向的主跑道上慢慢降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