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98章喪鍾為日軍而鳴(待續)(1/3)

    1945年3月底,日軍發起了在中國大陸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集中兩個方麵軍的兵力,企圖占領中國兩大戰略機場所在地―――湖北老河口和湖南芷江。

    4月8日,日軍占領老河口。次日起,以七八萬兵力分三路進攻芷江。

    芷江戰役(又稱“湘西會戰”)曆時55天,日軍兩萬餘人被國軍王耀武、王敬久、湯恩伯部分別圍殲。戰役以中國軍隊大勝告終。

    又兩個多月後,8月21日,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的代表今井武夫少將飛抵芷江,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接洽投降。

    從春天到夏天,從芷江到芷江,鬼子的末日真的來到了。

    芷江戰役:喪鍾為日軍而鳴!

    1945年開始,負隅頑抗的侵華日寇已經走到滅亡邊緣。

    此時,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從美國政府獲得25個師的機械裝備。他暗下決心,要尋找時機與窮途末路的日軍真正較量一番,以減緩輿論壓力。

    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則根據大本營的意圖,決定趁中國軍隊剛換用美械裝備、使用操作尚不熟練之際,策劃發起新的攻擊行動。

    岡村把目光投向地處湘西的芷江。

    芷江是進出黔、川,威逼貴陽,迂回重慶的軍事要衝地帶。而且,當時芷江還是中國空軍基地和中美混合飛行第5團所在地。

    這個基地擁有當時最先進的P―51“野馬式”戰鬥機,還有B―24、B―25轟炸機和C―43、C―47運輸機。

    岡村企圖一舉搗毀芷江空軍基地,解除空中威脅,並伺機進逼四川,威脅中國的陪都重慶,以此挽救失敗的命運。

    4月初的一天,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來到芷江召開軍事會議,調兵遣將,阻止日軍西犯,並尋機反攻。

    在會上,駐守湘西的第4方麵軍司令王耀武神色凜然。日寇進犯自己防區內的芷江,王耀武很清楚,此戰容不得半點閃失。

    久經沙場的王耀武對於戰勝日寇很有底氣。

    一方麵,是因為他當時手中握有號稱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軍”中的兩個軍,即第18軍和第74軍。

    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在會上答應把廖耀湘的新編“王牌”第6軍從雲南空運到芷江作為總預備隊。

    就在何應欽召集軍事會議的當晚,受命擔負芷江作戰任務的日軍第6方麵軍第20軍司令官阪西一郎也組織了一次特殊的會議。

    他帶領部下乘車巡視衡邵公路,一邊熟悉地形,一邊部署作戰任務。

    中國戰場最後一場會戰―――“湘西會戰”(日本稱為“芷江作戰”)終於拉開帷幕。

    4月9日淩晨,按照預先計劃,阪西一郎命令第116師團師團長岩永旺兵分三路從邵陽出發向西發起攻擊。

    王耀武采納第四方麵軍參謀長邱維達的建議,命令中國守軍節節抵抗,步步後撤,引誘日軍鑽入“口袋”型陣地予以圍殲。

    日軍右路縱隊先遣隊在飯島克己大尉的帶領下攻勢淩厲,接連越過中國軍隊幾道防線,一馬當先深入到雪峰山中南部龍潭司附近。

    日軍中路縱隊在4月19日進抵賽市以東地區。

    日軍左路縱隊也在當天淩晨到達米山鋪以西地區。

    興奮不已的岩永旺立即向阪西報告,聲稱將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芷江要地。

    聞聽此訊,一向狡猾謹慎的阪西也深信不疑,公然叫囂中國軍隊不堪一擊。

    胃口越來越大的岩永旺提出各路日軍密切配合,爭取消滅中國軍隊第74軍。

    阪西立即同意岩永旺的作戰部署,並命令關根久太郎率領的第58旅團主力予以策應。

    驕橫的日軍沿著芷江以東的公路攻擊前進,第四方麵軍參戰官兵則按計劃每殺傷一部分敵人後就主動後撤轉移到另一個陣地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