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94章湘西會戰①(待續)(1/3)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麵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中方稱“芷江保衛戰”)。

    1945年4月,日軍第20軍司令官阪西一良指揮第116師團和第47、第34、第68、第64師團、獨立混成第8旅團各一部,在第5航空軍一部支援下,由寶應(今湖南邵陽)、東安等地向湘西發起進攻。

    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第四、第三方麵軍和第六戰區各一部共約9個軍,在空軍一部支援下,依托既設陣地逐次抗擊,主力於武岡、新化間圍殲日軍,確保芷江空軍基地。

    至月底,日軍攻擊受挫,阪西一良於5月4日下令停止進攻,向洞口、山門、花園市附近集結。

    中國軍隊趁勢發起反擊,相繼奪回武陽、新寧,並進占高沙。

    與此同時,第四方麵軍對進至放洞、水口之日軍第116師團發起攻擊,殲其一部,相繼攻克山門、賽市、龍潭鋪,對第116師團達成合圍態勢。

    戰至6月7日,被圍日軍死傷慘重,突圍後,撤至寶慶及其以東地區,會戰結束。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陷入日益孤立的境地。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為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垂死掙紮,製定所謂“本土決戰“計劃,從中國東南調兵於華北為配合其集中兵力和實施所謂本土決戰。

    1945年春,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實施對日本的越島進攻,美軍逐漸向日本的本土逼近。

    4月1日,美軍在琉球群島登陸,日軍內衛防線被突破;日海軍遭到美海軍的沉重打擊,幾乎全軍覆沒。

    日軍海上交通維護困難,孤懸在中南半島及殘存於南洋群島上的數十萬日軍,補給即將中斷;1945年1月,盟軍在芒友與緬甸中國遠征軍會師。

    3月,中國遠征軍與英軍會師,從而打通了滇緬公路。美援物質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國民黨軍隊裝備得以更新,戰鬥力得以增強。

    豫湘桂戰役後,國民黨軍事當局為了聯係盟軍、遏製日軍的西進,接受美軍建議,設陸軍司令部於昆明。

    該司令部由何應欽兼總司令,統一指揮西南各部隊,並利用美援物資裝備36個美械師,準備反攻。

    在這種形勢下,日軍為了挽救其覆亡的國運,振奮軍心,提高士氣,一方麵力圖調整與蘇聯的關係;另一方麵,準備乘豫湘桂戰役勝利,進一步進攻中國軍隊所防守第三方麵軍以及第四方麵軍防區。

    於是便有了芷江作戰。

    湘西地區日益重要的戰略位置,令中日矚目。豫湘桂戰役後由於湘北、湘中、湘南以及廣西大片中國國土的丟失,湘西地區便成為阻敵深入、保衛戰時首都重慶和大西南的第一道屏障,成為中日兩軍的必要之地。

    日軍發動湘西作戰,很大的目的也是要摧毀國民黨空軍芷江機場。

    芷江飛機場位於芷江縣城東南一公裏處,占地麵積約2000畝。始建於1936年10月。

    芷江機場建成後,成了國民黨重要的後方空軍基地之一。空軍係統各重要機關、空軍部隊紛紛遷到芷江。

    1942年,美國空軍開始進駐芷江。1943年,陳納德率領美軍第十四航空隊進駐芷江。

    1943年到1945年,芷江空軍的積極作戰,威脅到日軍的後方補給線,威脅到日軍地麵部隊的作戰,威脅到日軍的空中優勢地位,並威脅到日本本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