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74章忠奸自由後史修(1/5)

    在抗戰時期,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明明是為抗日而死,卻因為是共產黨員而成不了烈士!

    本章就來說說當年在第四戰區的國軍政工總隊。

    一個三四十歲年紀,見慣了風浪與生死的漢子,手裏拿著一條紅頭巾,一任淚水在臉上傾瀉。

    在他的對麵,一個剛烈的青年男人,早已哭得不能自持。待情緒略微平複,這個中年男人說道:“他們不認這個烈士,我們要認,我們要記得這樣的英雄。”

    這天的具體時間已經沒有人能夠記下來了,隻記得是1940年9月左右的某一天,地點是廣東北部附近。

    之所以無法確認,是因為在場的兩個男人都沒有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之後的幾年內相繼犧牲。

    青年男子叫廖錦濤,廣東南海縣人,發生這件事的時候,他的身份是第十二集團軍政治部上尉組長,具體負責政工總隊的工作。

    廖錦濤大學畢業後到澳門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是當時澳門愛國青年領袖之一。

    1937年8月12日,澳門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廖錦濤當選為理事會理事和宣傳部副部長。

    第一次粵北會戰之後,廖錦濤帶領政工總隊,發動民眾,組織擔架隊、運輸隊,協助作戰;必要時還擔任偵察員刺探敵情。

    在火線上他和連排長一起作戰,仗打完了部隊休息,他們還要調查傷亡情況、慰問傷兵、寫戰報;部隊撤下來休養,他們還要向民眾和士兵進行抗日救國教育,宣傳軍民原是一家人。

    慢慢的,老百姓從見到國軍就避之不及,變成了軍民開始接觸,然後相互理解幫助,再變得團結起來。

    不光對老百姓,在第十二軍內部,這些政工總隊的隊員們出牆報、演話劇、教士兵識字、講國際大勢,受到了廣大士兵和連排長們的歡迎。

    他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沒有樂器,摘樹葉做哨子,幾個碗裝上水就可以做打擊樂。名氣大了,還經常去社會上公演。

    雖然政工總隊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他們卻沒有編製。餘漢謀認他們,但是蔣介石的軍委會卻不承認他們,也不給他們發經費。

    因此,這些政工總隊的隊員們,既不是官,也不是兵;穿軍官服裝,卻是士兵待遇;沒有槍,每個人隻有兩三個手榴彈,個別的自己帶條鐵棍。

    最可憐的是女隊員,很多都是十多歲的女孩子,才是上中學的年齡,粵軍的手榴彈又特別大而且沉,男兵胸前帶上手榴彈下麵到胯骨,上麵就快到肩膀了,女生帶上都非常吃力,就別說扔了。

    雖然軍委會不承認他們,也不給他們發槍,但是日軍是承認他們的,而且特地為他們開出了懸賞,每抓住一個政工隊員,獎大洋40元。

    在戰鬥中,政工隊員的傷亡是巨大的,本章開頭紅頭巾的主人就是犧牲在粵北會戰的一位政工隊員,她的事跡奇跡般的流傳下來了。

    但遺憾的是她的名字卻沒能流傳下來,今天的人們隻知道她姓王,是廣東省中山市的一位高三女學生。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傷兵,拄著槍,沿著山路敗退下來,他很久沒見過人影,很可能已經被自己的大部隊拋棄,而日本人的追兵也許就在後麵不遠。

    他掙紮著前行,不願意把自己的小命丟棄在這荒山野嶺。突然,他聽到路邊樹下有氣若遊絲的聲音:

    “兄弟,我是187師的,原來是一個學生,是好人家的女兒,我已經走不了啦……我有手榴彈,沒力氣拉……遇上敵人……我就不得好死了……積積德……給我一槍……求求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