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65章延安整風運動①(1/5)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

    不過,此時在中國共產黨內,理論聯係實際的作風尚未完全樹立起來,以教條主義為主要形態的主觀主義仍有不小影響,且有重新滋蔓之勢。

    而其時的主要代表依舊是王明。

    1937年11月29日,在共產國際工作了六年的王明乘蘇聯專機抵達延安。

    毛主席親自冒雪到機場迎接,興奮得將帽子拋向空中,口呼“烏拉”,並在致詞時稱王明“是從昆侖山下來的神仙”。

    不過,毛澤東等很快就失望了。王明因背景特殊,在延安頗受追崇,四處作報告。

    他熟悉馬列經典,演講時引經據典口若懸河。在全黨馬列主義理論水平普遍較低的情形下,王明唬住了不少幹部和進步青年,被視為“馬列主義理論家”。

    當時延安有個較為流行的說法,叫“王明的理論,博古的口才,毛澤東的實踐”。

    其實,王明缺乏在國內的實際工作經驗,講得很空洞。

    不久,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即“十二月會議”)。

    王明在會上傳達共產國際指示,強調要“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矛頭直接針對毛澤東提出的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要保持獨立性、堅決反對投降主義的主張。

    由於王明以共產國際“欽差大臣”自居,不少與會者表示附和,就統戰工作做了自我批評。

    事實上,蘇聯當時擔心自己兩麵受敵(德、日),希望中國戰場能拖住日本,故唯恐國共合作破裂。

    但如果中共放棄鬥爭,一味對國民黨妥協遷就,就會淪為國民黨的附庸,其反製作用和自身力量的發展壯大就會落空,也就很難出現和維持全麵抗戰的局麵。

    後來國民黨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稍後又製造了“南委事件”,血的事實證明王明是錯的。

    除意見對立外,王明還有宗派主義毛病,鬧獨立性,把自己淩駕於中共中央之上,有心爭當領袖。

    因此,王明的回國反而給黨的工作造成幹擾和混亂。

    好在有毛澤東等人的堅持,好在共產國際在了解情況後,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明確表示支持毛澤東為中國黨的領袖,並由王稼祥回國傳達了這一指示,這才使中共穩住陣腳。

    1938年9月末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及時克服了王明右傾錯誤所造成的困擾。

    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這就抓住了要害:黨內反複出現、帶來嚴重危害的“左”傾和右傾錯誤,其思想根源都是主觀主義,其共同特征是理論脫離實際,即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或書本出發,或照搬外國經驗。

    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就是強調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表示,希望這次全會之後,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得更多一點、更好一點。

    他說:“在擔負重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係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誌,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鬥力量,並加速我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