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63章《白楊禮讚》(1/4)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是我國的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以及社會活動家,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提起茅盾,就知道他與魯迅、郭沫若齊名,他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是一代文學大師,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

    他一生撰寫了幾百萬字的文藝論著,翻譯介紹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為我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豐厚的財富。

    他的經典文學作品有《子夜》《林家鋪子》《白楊禮讚》等。尤其是散文《白楊禮讚》,是在他離開延安後懷著留戀之情所創作。

    他借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來象征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表達對北方抗日軍民和延安生活的讚美之情。

    1940年5月26日,茅盾一家來到延安,6月初,毛主席親自前往南關交際處看望他,送給他一本新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

    在交談中,毛主席對他說:“魯藝需要一麵旗幟,你去當這麵旗幟吧!”

    茅盾回答道:“旗幟我不夠資格,搬去住我樂意,因為我是搞文學的。”

    之後,茅盾便和夫人搬到魯藝東山上居住。而女兒沈霞和兒子沈霜分別去了女子大學和陝北公學學習。

    白天的茅盾忙於參加延安的學術討論會、哲學座談會以及中宣部組織的各種報告會等。到了夜晚,他便伏案創作,編寫文藝理論著作。

    除此之外,他一有時間還給魯藝的學生漫談自己的創作經驗,輔導他們進行文學創作。

    他還給學生們作《中國市民文學概論》的報告,每周一次。

    很多人專門打聽好時間前來聽他講課,他的講課為莘莘學子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積澱。

    延安的生活讓他感到忙碌而充實。當他聽說有些同誌在延安恢複了黨籍,他也想恢複黨籍。

    茅盾是我國最早入黨的黨員之一。由於1927年大革命運動的失敗,他遭到了國民黨的通緝,之後東渡日本避難達兩年之久,其間與黨組織失去聯係,因此黨籍丟失。

    但他不忘初心,時刻想恢複黨籍。1931年他第一次主動提出恢複黨籍,但沒有得到上級的答複。在延安已是他第二次提出恢複黨籍的訴求。

    但黨中央根據當時形勢的分析以及革命發展情況等綜合因素考慮,研究討論後認為茅盾留在黨外工作,對革命、對人民更為有利。

    恰巧在1940年9月的一天,茅盾接到周恩來發來的電報,邀請他前往重慶加強國統區統戰文化戰線上的工作。茅盾以大局為重,服從黨中央的安排。

    離開延安前,他特意到楊家嶺向毛主席辭行。毛主席風趣地說:“你現在有兩個包袱扔在這裏,可以輕裝上陣了。”

    主席說的包袱指的就是茅盾的女兒沈霞和兒子沈霜。茅盾把他們留在延安繼續學習,而他帶著沒有恢複黨籍的遺憾和夫人一起前往重慶,投入新的戰鬥中。

    他第三次也是人生中最後一次提出恢複黨籍是在1981年3月。

    此時的茅盾已經是一位85歲高齡的老人。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兒子做筆錄,留下了這樣一封致黨中央的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