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55章延安大生產運動③(1/5)

    陝甘寧地區是經濟落後的農業區,所以人民群眾的大生產運動首先以發展農業為重,在農村就是發動和組織農民發展農業生產,依靠農民支持革命戰爭。

    而當時邊區的農民都是分|散的個體生產者,有些還受著地租的剝削。

    在這種情況下,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方法,隻能是在實行減租減息之後,“把群眾組織起來”,即組織農民實行生產勞動互助。

    因此,1942年中共西北局高幹會議要求邊區各縣大力開展互助合作,促進農業生產。

    毛主席1943年11月在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也作了《組織起來》的重要講話,號召邊區軍民用協作互助的勞動方式開展生產建設。

    邊區各地廣大農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創造了各種形式的變工隊和紮工隊等勞動互助組織。

    這種互助組織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舊社會“不過是農民救濟自己悲慘生活的一種方法”,但“中國解放區的變工隊”,卻“成了農民群眾為著發展自己的生產,爭取富裕生活的一種方法”。

    當時邊區農村中湧現出許多模範互助組織。如淳耀縣白源村變工隊,他們把三個自然村72家戶農戶的全部人力、畜力都組織起來,在全年各種生產活動上實行互助合作。

    他們按不同季節和農活,分為若幹搭工組,各組既獨立勞動,又密切合作,充分發揮不同人員的積極性和勞動能力,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這個變工隊代表了當時邊區農村勞動互助合作發展的新方向。

    安塞縣馬家溝變工隊,把全村14戶15個全勞動力、10犋牛、10頭驢組織為四個組,全年變工,沒有牲畜的農戶用人工變牛工。

    延安縣吳家棗圓變工隊則組織全村22個勞動力主要進行開荒活動,同時又按勞動力強弱及相互關係分成3個小組,從開荒、鋤草到秋收全年變工隊不散。

    他們為當時組織半勞動力或牛犋還有困難的農村找到了一種互助合作的好形式。

    還有著名的同宜耀後殿子村的唐將班子(紮工隊)。他們不僅取消包工頭抽空頭、扣工人工錢及高價出賃工具等一係列舊辦法,而且廢除了包工頭壓迫工人和一係列封建迷信習慣,代之以讀報、教唱新秧歌、公開帳目等文化娛樂活動和民主生活。

    參加這個紮工隊的人數很快由10人增加到25人,差不多包括全村的所有勞動力。他們成為全邊區紮工隊學習的榜樣。

    在這些模範互助組織的影響和帶動下邊區各縣農村的生產互助合作運動迅速、普遍地開展起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合理的調劑了農村勞動力、畜力。

    因而,普遍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在一般情況下,實行變工、紮工以後,可以提高生產效率30%至40%。

    比如延安縣變工開荒,每人7天可開一坰,不變工則要10天。綏德縣變工鋤地,每人每天可鋤一坰半,不變工最多隻能鋤一坰。農民勞動互助極大地推動了邊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據統計,在實行變工互助的地方,1943年的糧食產量,比沒有實行勞動互助的1942年普遍增長50%以上。

    例如,延安縣吳家棗圓,1942年的產量是141.5石,1943年達到256.75石,增長了81%。安塞縣馬家溝村,1942年共收糧食83.7石,1943年達到160石,增長了86%。

    邊區在重點發展農業的同時,還積極發展了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與商業。主要是通過在工人群眾中開展學習趙占魁艱苦創業精神的“趙占魁運動”,掀起了工業生產的熱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