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54章延安大生產運動②(2/5)

    各單位還開豆腐坊、縫衣廠、酒精廠、鐵木工廠、印刷廠、商店貨棧,挖小煤井等。

    全校養豬1,300多頭,羊1,100餘隻,牛100多頭。其中第一大隊第六隊達到了4人1頭豬,3人1隻羊,10人1頭牛,人均1隻雞,真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同時,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還在生產勞動中磨練了意誌,礪煉了生命,由一般的追求光明和進步,情感脆弱、身體虛弱的愛國者,變成了意誌堅強、身體健壯、不畏任何困難的無產階級英勇戰士和革命的脊梁。

    大生產運動中,邊區留守部隊的指戰員們,堅決響應黨中央“屯田”號召,提出“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戰鬥口號。

    他們分別到南泥灣、槐樹莊、張村驛、大風川、小風川、豹子灣等地軍墾屯田,一麵開荒生產,一麵保衛邊區。

    其中尤其是八路軍359旅在南泥灣的生產自給搞得最好,為邊區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麵旗幟。

    359旅原在晉西北抗日前線,為了增強邊區的防禦力量,保衛中共中央,1939年10月,中央軍委把其調回陝北。

    適值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興起之際,朱德總司令為給部隊選擇一個理想的“屯田”及防務區,兩次專門赴南泥灣勘探考察,在有了肯定的結論之後,征求359旅王震旅長的意見時說:“現有一片肥土,就是南泥灣一帶,你們要不要?不過開墾起來難度較大。”

    王震當即表示:“即使有天大的困難,也能戰勝它!”

    南泥灣,方圓約100平方公裏,地處延安東南90華裏的黃龍山,與國民黨統治區接壤,是延安的南大門。

    這裏不僅軍事地位重要,是保衛延安的南大門,而且地廣人稀,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是一個極好的屯田區域。

    於是1941年3月,359旅的指戰員們以“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雄心壯誌,唱著“開荒好似上火前,要使陝北出江南”的戰歌,浩浩蕩蕩開進了南泥灣。

    初進南泥灣的戰士們麵對的是亂木雜草叢生,山禽野獸成群的荒涼世界,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可是他們不但沒有被嚇倒,反而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嶺要糧”的戰鬥口號,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去克服所有困難。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就用樹枝、雜草搭起窩棚、挖窯洞,甚至露宿野外。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打獵來解決。

    開荒沒有工具,就收集廢銅爛鐵、自己製造。夏天沒有衣服,就光著肩膀開荒幹活。冬天被褥單薄,就砍柴燒炭禦寒取暖。學習沒有紙,就用樺樹皮代替。沒有肥皂,就用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

    359旅的將士們不僅戰勝了上述各種困難,而且一開始就抓住開荒生產這個中心不放。從旅到團都製定了生產計劃,規定了生產任務,上至旅長,下到馬、夥夫,都編入生產小組,創辦了“新中國”的大農場。

    王震旅長身先士卒,和戰士一起開荒,雙手打滿血泡。718團團長陳宗堯把團部搬到山頂上,架上電話,白天勞動,晚上辦公。

    一次他患了重病。大家勸他下山休息,他卻說:“不完成黨組織交給的開荒任務,我寧死也不離開山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