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46章國共同祭黃帝陵①(1/5)

    1937年3月的某一天,蔣介石突然打電報到延安,提出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以表示中國共同抗擊外敵的決心。

    毛主席接到電報後,心中的沉悶稍輕鬆了些。國共兩黨的積怨太深,蓋因這位蔣公所致。“雙十二事變”共產黨的寬廣胸懷,也許感動了他吧!但不管怎樣,毛主席認為同祭黃帝陵此乃好建議!

    所以1937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毛主席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朱德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主席的身份派林伯渠為代表,以鮮花水果之儀致祭民族始祖軒轅黃陵之墓。

    同祭的還有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

    祭祀時,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讀毛主席親自撰寫的祭文:

    赫赫始祖,吾華肇浩;

    胃衍祀綿,嶽峨河浩。

    ……

    頻年奮鬥,備曆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戰;

    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

    此物此誌,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後土。

    尚饗。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約抗倭泯恩仇。

    1937年,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中國共產黨極力倡導的推動國共兩黨摒棄黨派之爭,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一致、抗日救國,已經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

    在這場關係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決戰中,中華民族發揚“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空前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偉大旗幟下。

    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是標誌性事件,毛主席為此親自撰寫《四言詩·祭黃帝陵》表達誓死抗日救亡,實現民族團結的決心。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艱難的曆史: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兩黨反複談判協商,劃出各自活動及管轄區域界限,規定在中(部)宜(君)地區,以鹹榆公路為界,西部地區原為紅軍遊擊區劃為抗日紅軍的募補區。

    國民黨十七路軍、東北軍響應中共提出的“共同抗日,槍口一致對外”的口號,從陝北撤離到中宜以南。

    1937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辦事處與工作委員會的統一與區別》、《恢複區域的地方工作》、《撤退區域內地方工作》、《紅軍在友軍區域的地方工作》、《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戰線區域內黨的工作的基本原則(草案)》等重要指示,為搞好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理論和實施的依據。

    2月9日,中共陝甘省委、陝甘省蘇維埃政府製定《蘇區與鄰近各縣友區行政關係之原則》。

    此原則是蘇區政府與友區各縣政府交涉之根據,主要目的是建成模範抗日根據地,而不是與友區爭執寸土。

    2月15日,此“原則”先後在中部縣城、店頭鎮、隆坊鎮、寺仙鎮、田莊鎮、雙龍鎮、太賢鎮等地張榜公布,中共《蘇區與臨近各縣友區行政關係之原則》對國共兩黨聯合抗戰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