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14章衡陽保衛戰③(1/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944年日軍製定了“一號作戰”方案,這是日本投降之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在這場戰役中,國軍因為各種因素連連丟城失地,因此這場戰役又被稱為“豫湘桂大潰退”。

    但是衡陽會戰卻是國軍在這場戰役中的唯一亮點。此戰曆時四十七天,日軍慘勝,國軍雖敗猶榮,成為了抗戰史上曆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血戰,被外界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從日軍對待衡陽的態度,可以看出慘烈。比如當時日軍為了攻城,調集了重炮聯隊可見重視,一個野戰重炮聯隊從長沙到衡陽,走了一個多月。

    一路上,從水路換到陸路,再換到水路;從拆散到組裝,折騰了三十多天,才運到衡陽。

    運輸過程中炮兵中暑死了一堆,過程及其艱辛。

    日軍尚且如何,大家可以想見守城的國軍多艱難多困苦。

    重炮攻城就是有用,150毫米重炮架在衡陽城下轟了一通後,效果確實不一般。

    但即使是這樣,衡陽城的國軍仍然不投降。

    其實不單是重炮,日軍衡陽攻城部隊其他物資也轉運不暢。日軍又沒有很好的工兵體係,衡陽又是個大包圍圈。

    而且日軍很狡猾,故意給了方先覺第十軍突圍的機會,日軍給第十軍留了個口,希望他們像常德守城的餘程萬一樣,趕緊突圍算了,這樣大家都輕鬆,不用死耗。

    此戰中國的參戰部隊是方先覺率領的第十軍外加暫編五十四師的一個團。

    而這個第十軍早在李玉堂時期就被譽為“泰山軍”,戰鬥力絕對能排進國軍一流行列。

    而在衡陽保衛戰時,日軍在十一軍司令官橫山勇的率領下前後投入的兵力達四個師團共計九萬多人,而國軍隻有八個團一萬七千多人。

    但此戰國軍在雙方兵力一比五的情況下,血戰衡陽四十七天,最終成功的超額完成了任務。不過最終卻也上演了一幕悲劇。

    這場被後世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日軍慘勝,而國軍不僅以少戰多重創日本軍,還以會戰持續之彌久、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而名垂史冊。

    在此戰結束後,被俘虜的國軍將領後都成功逃跑,有五位國軍將士因此戰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國軍的弊端一覽無餘,十五個軍近四十萬援軍沒能解圍,使得老蔣在同盟國中名譽大為受損。

    而方先覺也因此戰飽受爭議,即使在其晚年,有的人認為他是抗日英雄,有的人卻認為他是投降的叛徒。

    因為他血戰衡陽四十七天,最終功虧一簣,後人更是稱他“惟欠一死”。

    有史學家認為,方先覺的投降並不是因為在衡陽保衛戰中的失利,更多的則是國軍高層將領在戰略戰術的判斷失誤以及自身的貪汙腐化造就了這場戰役的悲劇。

    所以此戰的失敗,非戰之罪,方先覺的投降,雖敗猶榮。

    整個衡陽戰役中,國軍第十軍在未休整的情況下抗擊日軍47天,遠遠超過了原定計劃的15天,在付出5000人的代價下,傷亡日軍50000餘人,可謂是可歌可泣!

    在衡陽前線布防的是國軍第10軍外加暫編54師的一個團,總兵力為1.7萬人。指揮官為國民黨第十軍軍長――方先覺。

    而日軍方麵是橫山勇的第11軍,下有第68師團,116師團,58師團,13師團(該師團為日軍甲種師團),總共有9萬多人,外加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第五航空軍,雙方可謂是實力懸殊。

    能夠彰顯其精神的是會戰的後期,即日寇對衡陽城發動兩次總攻後。此時國軍傷亡巨大,可城仍在手中。

    8月1日,敵人將主力部隊調上,發動第三次總攻。此時,守城第十軍已彈盡糧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