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14章衡陽保衛戰③(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8月6日,日寇撕開防線,侵入衡陽城北,第十軍軍長方先覺給蔣介石發了最後一封電報:來生再見!

    第十軍已經彈盡糧絕,瀕臨絕境。

    這裏有一張照片,照得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軍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忠骸。

    就是這張照片,一座不折不扣的人骨山。

    照片中間層層疊疊了五十多層的,是人頭骨,擺了近一丈高。兩邊是一束束肢骨,像柴禾一樣壘起。

    小山長20餘米、高約丈餘。

    這些屍骨,是第十軍陣亡將士的,據說僅僅隻搜集了一半。

    那是一張張曾經鮮活年輕的麵孔。

    集中屍骨的地方,是衡陽城南一片叫張家山的荒野,是第十軍當年守得最壯烈的陣地所在。

    張家山是老衡陽城南的一座小山包,今天海拔104.8米。在76年前的軍用地圖上,它的海拔是114米。衡陽保衛戰中,張家山被生生削去了十米。

    山頭建起了衡陽市氣象站,已經看不出當年的痕跡。

    後人大多不清楚曾經發生在這裏的那一段曆史,不知道這附近曾經有那麽多的中國軍人,懷著怎樣的滿腔悲壯,先後殉國。

    抗戰先烈,你們在張家山還好嗎?

    1946年2月,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第十軍預十師師長葛先才回到衡陽城。

    戰爭過去兩年了,衡陽城仍然荒草叢生,一片廢墟,處處遺骨。

    葛先才帶人搜集這些屍骨,因為有的還沒有完全腐爛,臭味撲鼻,他們就給屍骨噴上香水。

    這一待就是四個多月得知消息,60多名在衡陽附近的第十軍官兵趕來幫忙,盧慶貽是在場的人之一。

    原第十軍軍指揮部通訊員盧慶貽,看著堆積如山的昔日戰友屍骨,淚流滿麵。

    四個月裏,他們先後搜集忠骸三千多具,其中尤以張家山附近為多。

    重回舊地,看著這些戰友們,盧慶貽,這位曾經的軍部通訊員無數次熱淚盈眶。

    1944年7月1日淩晨5時,原本一片寂靜的張家山,突然炮聲齊鳴,鬼子的野炮、步炮、速射炮,同時向山頭開火,幾十架敵機也投下炸彈。

    張家山瞬間塵土橫飛,濃煙滾滾。

    這座衡陽“最前線上最高的山”,左右兩邊還各有一處高地,形成品字形交叉火力,互為犄角,易守難攻。

    第一輪總攻中,守衛張家山的,是預十師陳德坒團一營。進攻方,是鬼子的兩個中隊。激戰至中午,兩個中隊的鬼子死傷大半,狼狽逃回陣地。

    幾次攻擊後,一天夜裏,鬼子集中兵力,向張家山右側高地發起突襲。

    在盧慶貽的記憶裏,那一夜,張家山漆黑一片,根本看不清人。

    “唯一認敵人的辦法是什麽呢,認衣服,日本人是卡其布的,中國人是粗布的軍服,認到卡其布的就殺。”

    由於兵力懸殊,淩晨一時,鬼子占領了張家山右側高地。

    第二天早上,鬼子又在炮兵掩護下,攻占了張家山左側的高地。

    預十師三十團第一營官兵幾乎全部壯烈殉國。

    情況危急,葛先才赤膊上陣,率領工兵連發動逆襲,與鬼子展開白刃戰,重新奪回陣地。

    師屬搜索連連長,搏殺到最後,拉響手雷與鬼子同歸於盡。

    工兵連連長重傷不退,在與鬼子的拚殺中互中刺刀身亡。

    接下來的一個月,類似戰鬥在張家山陣地反複上演。預十師在此處重創日寇兩個聯隊。

    戰後的戰報顯示,其中光是有三千多鬼子參戰的133聯隊,生還者僅有二百餘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