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09章豫湘桂戰役②(1/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937年的淞滬會戰,國民政府70萬野戰陸軍,最終不敵約30萬鬼子兵。

    1938年徐州會戰第二階段,李宗仁50多萬大軍差點被20多萬日軍包了餃子。

    同年的武漢會戰,蔣介石親自指揮的110萬大軍,還是被不到30萬日軍擊敗,武漢淪陷。

    而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日本人更是出動了史無前例的50萬大軍,隻有對比一下才知道此戰的危險。

    “豫湘桂戰役”是國民政府一方的稱謂,日本人的戰役代號是“一號作戰”,被東京參謀本部稱為“明治維新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日軍糾集了華北方麵軍、第六方麵軍、第11軍、第13軍、第23軍等侵華日軍主力,還從關東軍調來的大批增援部隊,地麵兵力達到了曆次戰役的峰值。

    由此僅就兵力對比而言,客觀來說,即便是百萬國軍也是必敗之局。

    日本人內部又稱此次戰役為“縱貫大陸交通線作戰”,也就是要打通從東北到華北、從華北再到華中、從湖南經廣西最終進入越南的鐵路交通線。

    因為太平洋戰場的水上運輸線已被美軍基本封鎖,位於越南西貢的“南方軍”司令部餓得快不行了,迫切需要補給渠道。

    而海軍已經沒有力量翻盤了,於是日本人無奈之下,認為陸軍還能打打,所以選擇了打通陸地交通線。

    在這條準備打通之漫長的鐵路線上,黃河以南的河南省(豫)大部,尚在中國軍隊的控製之下,蔣鼎文第一戰區司令部就設在洛陽。

    嶽陽附近新牆河以南的湖南省(湘)大部,也在薛嶽的控製之下,第九戰區長官部位於長沙。

    而廣西(桂)當時更是抗戰的大後方,第四戰區長官部所在,這都是日本人想打通鐵路線以及摧毀機場群,而必須新增的攻取之地。

    現在該明白“豫湘桂戰役”的名字由來了吧?

    所以豫湘桂戰役的戰場範圍非常巨大,其中河南段的戰事又被稱為“豫中會戰”,湖南段的戰事又被稱為“長衡會戰”,而廣西段的戰事則被稱為“桂柳會戰”。

    一次戰役涵蓋三場大型會戰,規模可想而知。按理說,日本人到了1944年已經是強弩之末,就算國軍最終失利,也不應該敗得太慘。

    可是結果如何呢?結果是,除了方先覺①守衡陽有一抹亮色外,餘皆一敗塗地。

    日軍出動的兵力超過50萬人,新建了14個混成旅團和8個野戰補充隊,戰馬10萬匹及汽車15000輛。

    按照當時的中日戰力比,沒有個150萬以上的軍隊應戰,重慶一方都很難守住上述地區。

    但問題是,可以打敗仗,卻不應該敗得如此之慘!

    豫湘桂戰役的慘敗,是連蔣介石都沒有料到的事情,更讓美國方麵對國民政府的軍隊大失所望,間接催生了《雅爾塔密約》的簽定和蘇軍後來出兵東北,其軍事和政治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那麽,已經得到了一定美援和美械的國軍,為什麽會敗得如此之慘呢?

    除了兵力上的對比差距之外,歸結起來還有以下四大原因:

    第一,國軍高層的戰略誤判非常嚴重。

    戰爭進入到1944年以後,日本法西斯的敗象已露,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幾近崩潰,上自蔣介石下至各戰區司令長官,都不認為日本人還有力量在中國戰場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