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8章中國遠征軍③(1/5)

    在同古重創日軍後,史迪威與杜聿明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

    他們打算在西線英軍配合下,遠征軍以一部在緬甸中部平滿納一帶,誘使日軍1至2個師團進攻;待日軍進入預設陣地時,遠征軍主力圍而殲之。

    但此時的英軍,被小日本嚇破了膽,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還不要臉地要求遠征軍接管防區,並派出一個師,掩護其撤退。

    這給了小日本以可趁之機。

    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

    在此日軍僅僅以兩個聯隊,便圍住了7000多人的英軍第1師。

    英軍繼續發揚“不要臉”的精神,厚著臉皮請求遠征軍前往營救,中方不計前嫌,派出了新38師前往營救。

    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親自指揮下,經過激烈戰鬥,殲敵一千二百多人,成功救出了英軍及被日軍俘虜的記者、美國傳教士等五百多人,甚至被日軍繳去的大量武器,也悉數歸還英軍。

    孫立人將軍,因此奪得了英帝國司令勳章和美國豐功勳章,以及蔣介石頒發的四等雲麾勳章。

    但是由於英國人的自私,仁安羌大捷並沒有改變大勢,而且更為糟糕的是,未能統一指揮權的遠征軍再次陷入困境。

    為西進喬克巴當還是防禦棠吉,史迪威和杜聿明吵得不可開交。

    英軍本性不改,一如既往地“坑”,活脫脫就是寓言中的“中山狼”,在未知會聯軍友軍的情況下,迅速撤入印度,中國遠征軍大部無奈經野人山回國。

    遠征軍第一次出征時10.3萬人,傷亡的5.648萬人,大部分就是犧牲在了野人山,其中包括了戴安瀾師長。

    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取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惟一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跡。

    因為新38師113團在劣勢情況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於我軍的敵人,救出十倍於我軍的友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堅強。

    當時緬甸整個戰鬥形勢,就盟軍方麵來說:左翼為國軍第6軍,當麵之敵為敵第18師團;正麵為國軍第5軍,當麵之敵為敵第33師團。新38師在曼德勒,無形中有東西策應的任務。

    4月14日,由於英軍第1師防守馬圭(Megwe)吃緊,危及盟軍右翼。新38師的112團和113團先後奉命開往納特曼克(Natmauk)與巧克柏當(Kyaukpadaung)兩地布防,負責支援英軍掩護正麵國軍的側背。

    曼德勒衛戍的任務,隻留下114團的兩個營擔任。114團第1營留在臘戍擔任飛機場的警戒任務。

    為攻占緬甸重要的產油區及發電基地仁安羌,日軍33師團作出周密計劃。

    其第213聯隊及師團配屬部隊從正麵進攻馬圭,215聯隊佯攻,掩護214聯隊繞到英軍後方,占領仁安羌油田鎮區,切斷英軍歸路。

    將英軍第1師和戰車營的1部,包圍在仁安羌北麵一帶地區。並用一個大隊的兵力飛快占據拚牆河(Ping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軍的增援。

    當時在拚牆河北岸和敵作戰的英軍,不過隻是少數步兵和裝甲旅戰車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難保,無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圍的部隊。

    4月17日,在馬圭北撤的英軍第1師主力及第七裝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危急萬分。

    英軍統帥斯利姆將軍聽說中國軍隊趕到巧克柏當後一到113團駐地,便簽下手令,讓劉放吾團長立即馳援英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