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7章中國遠征軍②(1/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製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

    還好,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與支持,他們不僅從道義上聲援中國,還從物資上支援中國。

    所以中國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將這些國際援華物資輸入進來,用這些物資來與日本鬼子周旋。

    然而,隨著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四大國際通道僅僅隻剩下滇緬公路了。

    滇緬公路修築於1937年,它南起緬甸北部重鎮臘戍,北至我國雲南昆明,全長1146公裏,而在中國境內就長達959公裏。

    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後,日本人開始蠶食英、美、法等國在東南亞的屬地,逐漸占領了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這種占領,使日本人更加貪婪了,於是又將其目光投向了緬甸。因為從戰略層識來看,攻占緬甸,一則,可以確保馬來半島的側翼安全;二則,可以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最後一條通道,進而迫使中國政府投降。

    而第二點於小日本特別重要。

    然而非我族類,必有異心。中國組成遠征軍雖然是美、英、中做出了保衛緬甸的決定,但這些國家卻皆有著各自的“小算盤”,尤其是英方,它並不願意中國的軍隊進入緬甸。

    這原因其實也簡單,它一是擔心中國軍隊進入,會影響其在緬甸的利益,即便是守不住這道屏障,也是傾向從印度調兵,而不是從中國。

    二是,英方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歐洲戰場,沒有像中國那樣,有堅定保衛滇緬公路的決心。

    還有三是,國力上的差距,使得傲慢的英國人,有理由懷疑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而在指揮權上,又始終沒有捋順各方之間的關係。

    起初,英方是要求取得中英軍隊統一指揮權的,但鑒於上述的原因,又拒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布防。

    此舉動令蔣介石對英方產生了不信任感,再也不放心將“老本”交由英國人。

    不過蔣介石也不想落個攫為已有的罵名,他轉了一個彎,為了取悅美方,蔣介石任命了美國人史迪威擔任聯軍的總指揮。

    可實際上,史迪威並未掌握遠征軍的實際指揮權,其下達的所有命令,一律通過杜聿明轉給林蔚,然後再轉給聯絡官,最後由蔣介石批準執行。

    如此不利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此後對日的主要作戰。

    中國遠征軍第一場戰役為同古會戰。可是會戰中卻命運多舛。

    上麵講到,英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阻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遠征軍隻能在滇緬公路沿線集結待命。

    直到1942年3月,緬甸首都仰光失守,“打腫臉充胖子”的英方,再也“充”不下去了,隻好請求中方援救。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第五軍200師,奉命率先進入緬甸境內,在同古地區接管英軍防務,隨即與尾隨而來的小日本,在皮尤河發生激戰。

    由於200師全體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且采取伏擊的辦法,因而重挫了小日本,首戰告捷。

    同古位於緬甸南部平原,在仰光與曼德勒之間,仰光失守後,同古也成為了阻止日軍北上的重要屏障。

    遠征軍本打算以此為依托,與英軍一道收複仰光。沒想到的是,英軍根本就沒打算守住同古,隻是顧著一味撤退,由此200師的側翼成為了重大隱患。

    作為200師師長戴安瀾,一則對於英軍的“投降主義”有所耳聞,知道很有可能是“豬”一樣的坑貨。

    其次,麵臨嚴峻形勢,也需要鼓舞部隊士氣,表達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