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6章中國遠征軍①(1/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宣布時日作戰,抗日戰爭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意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

    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鬥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國家:英國、美國、蘇聯、中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製定的《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

    1941年9月2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美英三國會議,簽訂了英美向蘇提供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和貸款、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協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戰,中國也向德意日宣戰。其他一些國家也向軸心國家宣戰。

    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腦倡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

    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讚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

    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

    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

    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到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後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

    太平洋戰爭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呢?

    由於日軍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於是想從“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尋求出路。

    1940年7月,日本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成立,東條英機任陸相,鬆岡洋右任外相兼拓務相,日本公然提出建設“大東亞秩序”(共榮圈)。

    其範圍除包括日、“滿”、華外,還包括南方各地域(東南亞、印度、大洋洲)。

    1940年9月25日,日本進入印度支那南部(今越南),跨出其南進第一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融為一體,中國與美、英、蘇結盟,共同對日、德、意宣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同時日軍狂炸香港、關島、菲律賓、新加坡,登陸馬來亞,太平洋戰爭爆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