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5章陳瑤湖上(1/5)

    除了巢無中心根據地外,新四軍七師的戰鬥足跡遍布皖中、皖南、鄂豫邊。

    本章介紹陳瑤湖。

    陳瑤湖抗日遊擊根據地是1940年3月建立起來的。後來成為新四軍七師的遊擊根據地之一。

    它位於桐城邊境(現劃歸樅陽縣管轄),東北與無為縣交界,東靠長江,與銅陵縣大通鎮僅一江之隔,西南是一片沙洲,西北緊靠連綿不斷的山脈。

    湖區南北相距六十多華裏,東西相距二十多華裏,湖內蒿草叢生,對我開展遊擊戰爭非常有利,但是湖區周圍敵情嚴重,敵、偽、頑的勢力還很強大。

    因為前麵長江是日寇的主要交通線,日寇在土橋、大通鎮、老洲灣、湯家溝等地(均在陳瑤湖周圍)設立大小據點十多個,經常出來“清鄉”、騷擾。

    而後麵老牛埠、孫家埠、磚橋、黃泥河等地駐著土頑章幹、江子龍、丁爽非的部隊。

    同時,桂係頑軍一七六師駐在桐城、廬江一帶,他們從來不到長江邊上打鬼子,而是經常出動對我新四軍搞突然襲擊。

    因此,我黨我軍在桐東陳瑤湖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一開始就處在敵、偽、頑的包圍夾擊之中。

    我軍要抗日,要生存,要發展,就必然要和日寇、偽軍戰鬥,和土頑戰鬥,和國民黨反共的桂係軍戰鬥。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桐城縣的國民黨特務,到處抓捕我黨負責幹部。

    在這種情況下,我黨不開展武裝鬥爭就無法生存,於是,1940年2月,中共桐、懷、潛中心縣委在縣委書記林立同誌主持下召開會議,統一思想,確定奪取敵人武裝,建立人民武裝,開展武裝鬥爭。

    1940年3月,經過調查研究,選擇桐西鬆陶鄉、銀峰鄉的後備隊作為攻擊目標。

    縣委派桂平、陳懷民、高潮選、許英(高、許兩同誌都是從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教導隊學習後調到桐城工作的)四同誌,每人各帶一支手槍,並由地方上要撤退的10多名同誌配合,組織兩個組,先後衝進鬆陶鄉、銀峰鄉頑軍後備隊營房,收繳了他們的武器,共計步槍20多支,手榴彈30多枚。

    第二天,他們帶領從桐西撤退的20多名地方同誌和繳獲的武器趕到桐東陳瑤湖畔,這時,廬江、無為也來了一些同誌,共有40多人。

    縣委決定成立一個連隊,番號為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獨立大隊三連,高潮選同誌任連長,許英同誌任指導員,宋海珊同誌任副連長,下麵編了二個排。

    他們活動在老洲頭、六百丈、徽河、青山、水圩一帶。

    不久,就以陳瑤湖內許家排、王家排為基地,在陳瑤湖周圍開展遊擊戰。

    於是,陳瑤湖抗日遊擊根據地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1940年5月,我黨收編了原在陳瑤湖打著新四軍旗號的以方英、林亞斌為首的土匪部隊,將該部與我獨立大隊合編,以方英為大隊長(方以後發展為我黨特別黨員)曾憲忠(老紅軍幹部)為副大隊長,魯生為教導員。

    下麵編3個連和一個大隊特務排。一、二連由原方英部隊編成。三連和特務排是我黨直接領導的部隊。對一、二連,我黨派了少數幹部進去做政治工作。

    這時,全大隊200多人。

    1940年7月,新四軍三支隊挺進團團長林維先率領一三大隊到達桐東,向縣委傳達軍部指示,將縣委領導的獨立大隊編入該團為二大隊,並在桐東水圩召開了挺進團成立大會。

    由於領導力量加強和武裝力量增強,陳瑤湖抗日鬥爭形勢發展很好、很快。

    1940年10月,建立了桐東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桐東鄉聯辦事處。主任周曉山(民主人士)、副主任王光鈞。同時建立了中共桐東區委會,區委書記王光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