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3章紅色印記(1/5)

    抗戰時期,在廣袤的皖江大地上,由新四軍第七師創建的皖中抗日根據地在逆境中誕生,在對敵鬥爭中發展,在皖江人民的支持下壯大,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成為我黨領導下的十九塊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後,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無為地區組建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複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鬥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宣告重新成立,將散布在華中的八路軍、新四軍統一改編為新四軍的七個師。

    七師成立以後,師部即遷往無為縣城西北恍城山區。

    新四軍七師創建初期,對皖中、皖南地區的形勢進行周密的分析,采取“隱蔽據點,穩步向四方發展”的方針,以無為地區為中心,逐步向安徽的大江南北擴展。

    到1942年春,初步建立了擁有100萬人口的巢(縣)無(為)中心區,根據地範圍南到長江、北臨巢湖、東抵淮南鐵路、西瀕白湖。

    新四軍七師主力部隊增至40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2300餘人。第七師使得新四軍連成一片,形成鄂豫邊、皖江、淮南3塊敵後抗日根據地相互呼應的局麵,猶如刺刀,插在華中日軍的心髒地帶。

    皖中抗日根據地的蓬勃發展,讓日軍感受到威脅,於是日軍加緊向根據地進行“掃蕩”,企圖把新四軍七師及其根據地扼殺在萌芽之中。

    1943年是皖中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一年,日軍頻繁地向皖江各地“清鄉、掃蕩”。

    其中3月17日和4月30日,日軍兩次對根據地發動“大掃蕩”,企圖消滅七師主力部隊,均未得逞。

    據統計,僅1943年一年,七師部隊與日偽軍作戰就達189次。根據地軍民經受了嚴酷鬥爭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反掃蕩鬥爭的重大勝利。

    新四軍七師一方麵進行革命鬥爭,另一方麵大力發展生產,改善民生。

    為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1942年6月,皖中行署頒布《減息法令》,為農民減租減息,“雙減運動”改善了農民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

    新四軍七師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開墾荒地、植樹種棉,先後創辦了八家工藝社、一家卷煙廠,生產毛巾、土布、軍服等物資。

    新四軍七師從創建、鞏固,到發展、壯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領導皖江人民前赴後繼、英勇抗戰,不僅建立了廣闊富饒的皖中抗日根據地,發展了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更有效打擊並牽製了大批的日軍,繁榮了根據地的經濟。

    澎湃的曆史大潮,給皖江留下抹不掉的紅色印記。

    如今,位於無為市紅廟鎮的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巍然屹立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塵封的實物、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再現了當年新四軍第七師的光輝史事,也提醒世人勿忘曆史,砥礪前行!

    在烽火歲月裏,七師在戰鬥中誕生,在戰鬥中成長。

    1941年“皖南事變”後,根據黨中央命令,新四軍七師正式宣布建立了。張鼎臣任師長,曾希聖任政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