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47章涇縣保衛戰(1/5)

    第二次軍部保衛戰發生於1940年10月2日至9日。

    日寇為報父子嶺、何家灣戰鬥失利之仇,並企圖搶奪我根據地秋收糧食,在同年10月上旬,又調集日偽軍向雲嶺撲來。

    為保衛軍部,我新四軍展開了又一次保衛戰。

    這次保衛戰的叫法不一,有稱涇縣保衛戰或雲嶺保衛戰,也有稱皖南第二次反“掃蕩”戰。

    此戰是葉挺軍長在新四軍中唯一一次親臨前線指揮反日偽軍“掃蕩”的戰鬥,主要在南陵縣、涇縣進行,大小戰鬥幾十次,可構成戰役規模了。

    但是,在《新四軍綜述·大事記·表冊》(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回顧新四軍軍部》等史書中,對此戰並無詳細記載。

    在《新四軍戰史》中記為“日軍‘掃蕩’皖南”,僅有數百字描述而己。

    可見新四軍類似的戰鬥那是不勝枚舉。

    本章就新四軍軍部保衛戰之涇縣保衛戰(屬於皖南第二次反“掃蕩”)略作一介紹。

    1940年10月2日,江南、江北的日軍由水路集中起了蕪湖地區的第十五師團以及杭州地區的第一一六師團各一部約7000餘人,加上偽軍3000餘人,由號稱“常勝將軍”的三木石太郎指揮,步、騎、炮、空多兵種聯合,再次大舉“掃蕩”皖南。

    進犯的日偽軍分為3路:第一路,由繁昌橫山橋、三山、銅陵、大通,向繁昌、黃滸進犯。

    第二路為日偽軍主力5000餘人,由蕪湖、石硊、黃墓渡、桂村橋,經峨嶺鎮直撲南陵三裏店(今三裏鎮),企圖向涇縣雲嶺進犯。

    第三路,從灣沚出發,渡青弋江經西河鎮,逼近南陵。

    本章轉《新四軍征戰日誌》裏的條目:“日軍第十五、第一一六師團各一部及偽軍共1萬餘人,由荻港、銅陵、灣沚等地分路出動‘掃蕩’皖南。4日起,皖南新四軍第一、第三、第五團等部在葉挺軍長指揮下,經過左坑圍困戰、楓坑截擊戰、涇縣爭奪戰等大小戰鬥數十次,予日軍以嚴重打擊。至11日,共殲日偽軍千餘人,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收複了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棄守的涇縣城。”

    再轉《新四軍戰史》裏的記述:“2日,日軍從蘇南、江北增調第十五、第一一六師團兵力至灣沚、大通、銅陵、荻港、流潭圩等地,3日分路出動。其部署是:以大通之2000餘人向青陽方向進犯;銅陵之1000餘人經順安向黃滸、繁昌進犯;灣沚之2000餘人經黃墓渡向南陵進犯;荻港、流潭圩之4000餘人,一部繞繁昌撲向黃墓渡,大部經鐵礦山、峨嶺直撲三裏店方向。”

    10月3日,新四軍軍部已收到敵軍“掃蕩”情報。

    麵對日偽軍來犯,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召開緊急會議。

    鑒於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僅7000餘人,還分散在涇縣、南陵、繁昌、青陽多地,駐雲嶺新四軍軍部的不到600人(戰鬥部隊主要是特務營),敵強我弱。

    葉挺提議,采用“後退決戰、運動防禦、逐步後退,層層堵截、待機反擊”的積極防禦戰法,在敵軍大隊人馬必經的道路沿線設置縱深陣地,消耗和遲滯敵軍。

    經過研究決定:一是發動群眾,做好支前準備,確保軍部安全;二是利用三裏店、汀潭一帶的不便於敵軍行動的有利地形,以第一支隊第一團(老一團)、第二支隊第三團(老三團)實施機動防禦阻敵。

    其作戰部署是:以第三支隊一部在南(陵)-青(陽)公路沿路阻擊、遲滯敵軍;以老一團、老三團進至雲嶺東北的三裏店、汀潭一線,利用山地複雜地形,搶修工事阻擊敵軍;以第三支隊第五團(老五團)在銅陵、繁昌一帶牽製敵軍,第三支隊其餘部隊在銅(陵)繁(昌)涇(縣)地區與敵周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