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45章重建新四軍軍部(1/4)

    1941年1月6日下午,正在按照國民黨當局要求北移的新四軍軍部9000餘人,在茂林一帶遭到近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圍攻,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

    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表命令和談話,倒打一耙,反誣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其番號。

    長期在國民黨頑固派和日偽軍的夾縫中堅持抗戰的新四軍,遭遇了成軍以來的最大挫折。

    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頑固派針鋒相對,重建新四軍軍部,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寧折不彎的決心。

    她極大地振奮了全國抗日軍民的精神,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對繼續進行全民抗戰具有重要意義。

    絕境逢生的新四軍,在皖南烈士的鮮血中涅槃重生,繼續堅持敵後抗戰。

    1941年1月18日的《新華日報》頭版頭條,注定被載入史冊。

    這一天,在國民黨嚴格的新聞管製下,悲憤不已的周恩來為揭露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皖南事變血案,提筆一揮而就,寫下了“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一向沉穩的周恩來何以如此憤慨?這就不得不說一說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遭受的慘痛損失。

    新四軍是國共合作抗日的成果。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對南方各遊擊區的指示》,命令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留在南方各地的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集結成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並“接受最高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

    新四軍由葉挺任軍長。經由中共中央提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

    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改編結束後,新四軍向皖南、皖中集結,整訓後開赴華中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

    隨著八路軍、新四軍等共產黨敵後抗日武裝不斷發展壯大,國民黨頑固派逐漸暴露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麵目,不斷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實施挑釁和進攻。

    特別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隨著日軍進攻壓力減緩,國民黨加大了反共限共力度。

    1940年7月25日,顧祝同部署“製裁”新四軍計劃,並電告蔣介石。

    10月19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長何應欽、白崇禧致電朱德和彭德懷,發出最後通牒,限期一個月,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開赴黃河以北。

    同時,何、白二人密令湯恩伯、李品仙以及顧祝同準備向新四軍進攻。

    對於何應欽叫新四軍“轉移”到黃河以北的命令,德國記者漢斯·希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是非常荒謬的”。

    他認為,“如果按照這個命令辦,那就意味著在華中日本戰線後麵的所有抗日根據地的毀滅”,“放棄了日本交通線內和日本後方的抗日根據地,將會違反整個國家的利益,幫助日本人和汪精衛鞏固他們的統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