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34章皖南事變③(1/4)

    皖南事變是抗戰時期我軍最大的一次軍事損失,和湘江戰役、西路軍並稱為三大敗仗。

    新四軍軍部自成立後,因抗戰戰場形勢變化,進行過多次轉移:

    1937年12月25日,軍部在武漢市前大和街26號成立。

    1938年1月6日,軍部遷移到南昌市友竹花園7―8號。

    1938年4月5日,軍部遷移到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岩寺小街。

    1938年5月7日,軍部遷移到安徽省太平縣麻村。

    1938年5月26日,軍部遷移到安徽省南陵縣南部土塘村,鄰近涇縣。

    1938年8月2日,軍部遷移到安徽省涇縣雲嶺鎮羅裏村。

    抗戰時期,江南主要城市被日軍占領,新四軍成立時也隻能一邊轉移,一邊工作。直到進駐雲嶺鎮以後,軍部才獲得了安定。

    此後2年多時間,軍部一直駐紮在這裏,中央的東南分局也在這裏,雲嶺成了我黨在江南地區的指揮中心。

    新四軍各支隊分別挺進抗日前線,開辟所屬根據地,隻有軍部留在後方,周圍都是國民黨的統治區,這也為日後衝突埋下了伏筆。

    1940年下半年,國民黨開始施加壓力,要求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及新四軍之各部隊,限一個月內撤到指定區域。

    與此同時,延安也多次來電,要求新四軍軍部北撤到我軍根據地內。

    然而,項英貪圖雲嶺地區安逸環境,遲遲不願意行動。

    1940年10月,黃橋戰役我軍反擊韓德勤部國軍獲得大勝。接著11月曹甸戰役,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意圖摧毀韓德勤的老巢,最終戰役失利。

    韓德勤部是顧祝同的嫡係部隊,顧此時擔任第三戰區司令,新四軍軍部就在他的轄區內。他惱羞成怒,下定決心覆滅新四軍軍部。

    這一係列國內形勢變化,使得新四軍軍部的形勢越來越危急。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終於開始轉移。這次轉移人數眾多,還有大量非戰鬥人員,堪稱一次小長征。

    戰鬥人員序列如下:

    第一支隊司令傅秋濤(上將),副司令趙淩波(被俘叛變),參謀長趙希仲(被俘叛變),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江蘇省委書記)。

    所轄部隊是老一團,新一團,共計3000多人。

    第二支隊:

    司令周桂生(犧牲),政委黃火星(中將),副司令馮達飛(被俘被殺),參謀長謝忠良(少將),政治部主任鍾民(1954年去世)。

    所轄部隊是老三團、新三團,共計2000多人。

    第三支隊司令張正坤(犧牲),政委胡榮(被俘自殺),參謀長黃序周(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政治部主任吳奚如(湖北省文聯委員)。

    所轄部隊是第五團,軍部特務團,共2000多人。

    以上三個支隊是主要野戰部隊,合計大概7500人。

    軍部在雲嶺已經駐紮了2年多了,加上東南局,有大量人員。所以隨軍還有以下人員:

    軍部教導總隊,軍直機關,服務團共1500人。

    軍部兵站、軍械所、印刷所、上饒辦事處機構人員;東南局工作人員,皖南地方黨人員,共計約1000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