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25章齊魯大地①(1/5)

    勤勞、樸實、強悍的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偉大貢獻。

    從1937年10月3日,日軍第十師團大舉入侵山東,直到1945年12月27日,山東日軍在濟南正式簽字投降,八年時間山東戰區對敵作戰2.6萬餘次,殲滅日偽軍51.3萬餘人,占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殲敵總數的30%。

    牽製的日軍經常在3萬人以上,最多時達4.5萬多人;牽製偽軍10餘萬,最多時達20餘萬人。

    建立抗日根據地12.5萬平方公裏,人口2400萬。其間山東人民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被殺害同胞89.5萬,受害難民235萬。

    山東背負中原腹地,東麵臨海,與東三省及朝鮮半島、日本相望,北接平津為京津門戶,南連蘇皖為華中要衝,境內物產、資源豐富,鐵路公路縱橫,人民勤勞勇敢,兵源充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據地在艱難中創建。

    七七事變後,日軍氣焰十分囂張,迅速占領平津,並於8月分數路向華北地區大舉進犯。

    10月初,沿津浦鐵路南下,直逼山東境內,國民黨第三路軍總司令、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在黃河以北稍事抵抗後,率所屬10萬軍隊倉皇南逃,山東幾成不設防地區。

    12月,日軍渡過黃河,沿津浦、膠濟鐵路南下、東進,濟南、青島及山東大部很快淪入日軍鐵蹄之下。

    在此危急時刻,我黨以黎玉為書記的山東省委就把堅持抗戰的責任,獨立自主地擔當起來,並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精神,發出“每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應該脫下長衫到遊擊隊去”的號召,要求各地黨組織迅速發動群眾,抓住日軍立足未穩、國民黨潰逃、人民抗日情緒高漲的有利時機,組織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當時,八路軍的主力部隊還沒有到達山東,起義隊伍僅以少數紅軍幹部和地下黨員,以及從監獄裏出來的同誌作為骨幹,依靠平津和山東各地經過抗日救亡教育的學生及熱血青年,收集了一些民間槍支並爭取改造了一部分地方遊雜武裝。

    從1937年10月到1938年5月半年多時間裏,先後在冀魯邊、魯西北、膠東天福山和蓬黃掖等縣、黑鐵山、魯東、徂徠山、莒縣、沂水、泰西、魯南、湖西等地發動了10多起抗日武裝起義,作戰百餘次,攻克縣城15座,部隊也發展到2萬多人,在全省開辟了九個抗日遊擊活動基地。

    初期的武裝起義和遊擊作戰使山東抗戰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黨中央加強指導,根據地快速發展。1938年5月國民黨徐州會戰失利,山東及華北大片國土淪陷,日軍進攻矛頭直指武漢。

    黨中央根據戰局變化和山東工作的大發展,在實施戰略部署上把山東的地位和任務突出、加重起來。

    5月20日黨中央派郭洪濤率領50名幹部抵達山東。不久,中央決定將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6月邊區省委製定了全省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計劃並報中央批準。從此,山東開始了有計劃地創建根據地的新階段。

    1938年11月底,黨中央又派黎玉、張經武率160餘名幹部到山東,並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作為八路軍總部直轄戰略單位,統一指揮山東各地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