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24章進行曲的誕生(1/4)

    晉綏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敵後抗日軍民創建的19個重要抗日根據地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下旬,遵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賀龍與關向應等率八路軍第一二0師主力挺進抗日前線,進入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

    到1938年12月,開辟了以大青山為依托的綏西、綏南、綏中三塊遊擊根據地,並逐步同晉西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構成晉綏抗日根據地。

    它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

    晉綏抗日根據地,在陝甘寧邊區的門戶上給敵人豎起一道難於逾越的屏障,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犯陝甘寧邊區,保衛了延安和黨中央,並確保了黨中央與敵後各根據地聯係的交通線。

    大青山根據地,同晉西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擴大為晉綏抗日根據地。

    在晉綏大地上,誕生了偉大的《八路軍進行曲》。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就是源自《八路軍進行曲》。

    1938年8月,詩人公木從晉綏抗日前線回到了革命根據地延安,與作家鄭律成合住一個窯洞。他們一拍即合,立誌為偉大的人民軍隊譜曲。

    雄壯豪邁的《八路軍進行曲》應運而生。

    《八路軍進行曲》歌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善戰的前衛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不畏懼絕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驅逐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抗戰歌聲多嘹亮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疆場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敵人的後方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崗《八路軍進行曲》詞作者公木①、曲作者鄭律成生平簡介②。

    《八路軍進行曲》公木詞、鄭律成曲,原是《八路軍大合唱》(原名《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中的一首。

    1939年末完成於延安,並由曲作者親自指揮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合唱隊和樂隊首演,隨即在人民軍隊中廣為傳唱。在解放戰爭期間,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抗戰期間,詩人公木和作曲家鄭律成創作的《八路軍進行曲》在各抗日根據地廣為流傳,《新音樂月刊》的兩位主編李淩和趙渢也不失時機地把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介紹給大後方的民眾。

    抗戰時期的重慶,國民政府對各音樂期刊審查極為嚴格,稍有疏忽,就會被取締。於是,他們決定把這首歌曲做一些改動。

    《八路軍進行曲》不但受到八路軍戰士的喜愛,國民黨軍也被其雄壯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風格吸引。

    1942年,孫立人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當時軍中流行著三首軍歌,其中就有《八路軍進行曲》。

    窯洞裏誕生的《八路軍進行曲》:抗戰時期,許多懷揣抗日救亡理想的外國青年來到延安,尋求革命真理。朝鮮籍青年鄭律成就是其中之一。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8月生於朝鮮(今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因酷愛音樂,改名為律成。

    19歲時,鄭律成懷揣著抗日救國的熱情,跋山涉水來到延安。

    到延安後,他先後在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鄭律成一邊學習音樂知識,一邊接受革命的洗禮,創作出了《歌頌延安》《延水謠》《生產謠》等歌頌革命聖地、反映延安人民生活的深受民眾喜愛的歌曲。

    一首歌曲能否被廣為傳唱,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還離不開富有內涵的歌詞。鄭律成很幸運,遇到了一位金牌搭檔公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