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23章熒屏上的抗戰(1/4)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讀語文書中的抗戰《小英雄雨來》,心裏特別興奮。

    後來長大了,自己做了一位人民教師,給學生上《小英雄雨來》,心裏照樣興奮。

    這種心情來源於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對雨來小英雄的讚同,更是來源於對那段血與火的曆史的景仰。

    而我們這一代人,不僅是從《小英雄雨來》這樣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更多的還是從電影中得到熏陶。

    因為這種直觀的藝術形象比起文字更能讓人刻骨銘心!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陸續拍攝了一大批反映八路軍抗戰故事的經典影片,塑造了許多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抗日英雄形象,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中國人,成為難忘的記憶。

    在很多反映抗戰的黑白老電影中,“晉察冀”是個經常被提及的稱呼,“我晉察冀部隊”、“我冀中部隊”、“晉察冀軍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這樣的台詞被頻頻提及。

    晉察冀軍區,是由原八路軍115師政委聶榮臻帶領三千餘人,逐步創立、鞏固和發展的。

    它以五台山地區為中心,涵蓋山西(晉)、察哈爾(察)、河北(冀)三省交界地和周邊廣大地區。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根據地,地處華北平原腹地,這裏是華北日軍的心髒,是關內關外、塞內塞外的樞紐和交通之脈。

    它經過多次調整整編,到後期形成了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個二級軍區,主力部隊達到20餘萬人,湧現了楊得誌、楊成武、呂正操、鄧華等著名的開國將領。

    在八年抗戰中,晉察冀各部隊湧現了不少經典戰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土嶺伏擊戰,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被八路軍擊斃。

    阿部規秀也是被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日本朝野無不痛惜,日媒哀歎“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取材晉察冀抗日軍民的戰鬥故事,經過藝術加工,陸續拍攝創作了如《雞毛信》、《平原遊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地道戰》、《回民支隊》、《董存瑞》(影片前半段是抗戰,後半段是解放戰爭)等影片,讓晉察冀部隊的戰鬥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為什麽晉察冀的抗日老電影如此之多、流轉如此之廣呢?

    恐怕下麵這些原因不會少唄:

    一、晉察冀被譽為“抗日模範根據地”,典型故事較多八路軍進駐這一地區前,當地的國民黨政權大多瓦解,社會動蕩不安,人心惶惶。

    八路軍開進晉察冀,在這裏建立健全黨的領導機構和政權組織,大力發展正規軍、遊擊隊和民兵,使敵後抗戰和持久抗戰有了堅強堡壘,有力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

    晉察冀軍民在對敵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中創造的豐富的經驗,成為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抵禦侵略、舍生取義的精神象征,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模範的抗日根據地湧現出模範又典型的抗戰事跡,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老電影涵蓋了晉察冀軍民在抗戰時期的多數經曆,在嚴格遵循抗戰史實的基礎上,編導又借助想象對曆史進行合理的藝術架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